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派克汉尼汾:绿色航运 未来可期

日期:2021/10/1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派克汉尼汾将与中国市场的行业客户携手合作,运用其核心技术及积累的丰富行业经验,助力中国船舶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迎接绿色未来。

目前,全球船舶行业处于绿色革命的风口浪尖。更严格的近岸排放法规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意味着船舶经营商需要更多地采用混合动力、电气化等可持续发展技术。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也吹响了中国船舶行业变革的号角。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强调,我国将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以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运动与控制领域的先行者,派克汉尼汾(以下简称“派克”)正踏浪而行,助力船舶行业迎来清洁、节能的可持续未来。

派克技术助力Dimo As应对挑战

对于挪威系统集成商Dimo As来说,这一转变带来了一些工程挑战。“我们的主要客户之一——汽车渡轮运营商Fjord1希望建造新的电动渡轮,并希望采用混合动力推进技术改造现有船队。” Dimo As总经理Stian Games讲道,“这要求我们以更清洁、更节能的方式取代现有这种基于恒压技术的液压解决方案,来驱动艏门跳板、坡道及其他装置。”

派克与Dimo As通力合作,共同研发出一款新型的节能液压动力装置——EPU。这一新的解决方案集成了泵、阀组、蓄能器、过滤器和船用油缸技术,其中包括在市场上处于前沿地位的低噪音叶片泵和数字化AC30驱动器,并涵盖常用的辅助动力装置流量和压力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液压阀组系统配备蓄能器,有助于大幅减少液压动力装置和执行器之间的流量损失。

“我们探索了现代液压系统的样子。”派克应用开发经理Jari Rantanen讲道,“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将派克现有技术结合起来以提供高度节能的船舶液压系统。这些组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成熟,我们将其升级以耐受恶劣的海洋条件。”Jari Rantanen继续说道,“例如电气接地、振动、湿度和环境温度等因素都很关键。我们携手Dimo As共同开发了一个现代化的电液解决方案,并为最终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和更好体验。”

采用派克Drive Creator系统模拟工具对新旧液压系统能效进行比较:数据显示,使用新系统后,能效明显提高,噪音水平大大降低。系统还采用了派克IQAN电子元件来控制所有的液压功能和变频器,实现远程诊断。目前,已有27艘渡轮采用EPU解决方案(包括改造和新建的船只),取得的成效让人印象深刻:与传统液压系统相比,耗能减少达92%;噪声排放从90 分贝降低到70 分贝,船上乘客及乘员将不再听到液压系统噪音,改善了他们的乘坐体验;可实行在线维护检查及诊断,减少维护时间和成本;阀门更少,无冷却要求且组件寿命延长,成本更低。

该项目使Dimo As获得更多渡轮、渔业和石油天然气船主的订单。如今,Dimo As被视为中小型船舶和作业船的领先液压供应商,在其挪威总部拥有一个EPU测试平台,为全球船舶行业的客户提供支持。

“这项技术蕴藏很大潜力,从长期看需求会更大。”Stian Games认为,“派克是公司的一个关键合作伙伴,双方建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无法将该技术推向市场。”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为Dimo As提供了令人激动的技术支持。” Jari Rantanen补充道,“派克拥有全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

携手海上“特斯拉”乘风破浪

作为船舶界“特斯拉”,挪威的MV Ampere是全球首艘可运载汽车与乘客的纯电动渡轮,由两台450千瓦的电动机和10吨锂离子电池驱动。

一家电气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为这艘渡轮的电池架配备节能的冷却回路时,联系了位于法国的派克欧洲高压连接件事业部,要求派克为其提供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在易于安装、便于测试的同时,做到维护低、无泄漏且高效节能。

该事业部的产品经理Liana Jaskot解释说:“我们提出使用快换接头的解决方案,以防液体泄漏。无需硬管及接头,只用快换接头和阀组,即可完成连接。”

派克团队与合作伙伴的工程专家携手合作,开发了这种即用型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元件总数减少近80%,为客户节省约90%的装配时间,同时减少发生连接件错配的风险,且无须测试。

Liana Jaskot表示:“项目进展迅速,我们每天都与客户密切合作,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提出这个解决方案。” 随后,派克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热管理阀组接头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通过一年的运营,可帮助像Ampere此类的电动渡轮节省约100万升柴油,减少2700吨二氧化碳以及35吨氮氧化物的排放。

不难想象,这种富有变革意义的船舶在中国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机遇。派克将与中国市场的行业客户携手合作,运用其核心技术及积累的丰富行业经验,助力中国船舶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迎接绿色未来。(晓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