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

日期:2023/07/2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储能领跑者联盟、普华永道及TUV南德意志集团共同发布了《2023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

近日,储能领跑者联盟、普华永道及TUV南德意志集团共同发布了《2023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以下简称《白皮书》),全面回顾了2022年及2023上半年新型储能行业在政策、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动向,致力于全面梳理当前新型储能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新型储能技术在中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家,中国既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形式,其可以改变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传统运营方式,提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目前常见的新型储能形式有锂电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不仅是助力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白皮书》指出,2022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7.16吉瓦/15.94吉瓦时,是2021年新增装机量(2.11吉瓦/4.43吉瓦时)的3.6倍。按照目前的储能装机量增速计算,中国将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

从储能的技术类型来看,截至2022年底,抽水蓄能仍是中国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技术,占比约为77%,除去抽水蓄能外,在中国新型储能中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3.7%。

从新增装机来看,抽水蓄能新增装机8.8吉瓦,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新增储能装机项目占比约为94%,是目前主流的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新增占比也有所增长,占比分别达到1.14%和0.88%。

从新型储能的分布区域来看,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并网量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内蒙古、宁夏、新疆、山东和湖北。内蒙古和新疆大多数增量源于当地2021年保障性新能源项目及其配套储能项目必须在2022年底并网;宁夏、湖北的市场主力军则来源于多个独立储能项目的并网;山东除独立储能电站,其光伏配储项目比例也逐年提升。

《白皮书》还总结了2022年我国储能项目招标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储能项目招标全年都呈现出景气的高增长局面。从技术路线来看,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在累计招标中的占比达到95%以上。此外,液流电池的示范应用也正在快速起步,出现了百兆瓦级的示范工程建设并网。

从增长趋势来看,2022年上半年,新型储能项目招标规模在每个月都有一定上涨;与此同时,受多个省份发布相关的政策影响,2022年7—12月的招标量占全年招标总量的78%,尤其是在8月达到了最高,公开招标的项目规模为7.77吉瓦时。

从储能项目的中标价格来看,2022年中标价格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中标价格在2月达到了1.72元/瓦时的高峰,随后逐步降至12月的1.5元/瓦时左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锂电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带动储能电池降本;其次,现阶段源网侧储能的商业模式尚不明晰,在强制配储政策驱动下出现了大量储能电站闲置的情况,因此建设方可能会通过压缩采购价来降低成本支出。

储能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资本的有力支撑。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资本市场空前繁荣,相关并购交易数量呈现爆发增长,从并购交易角度可窥见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2022年储能行业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千亿元,并购交易数量为130笔。与2021年相比,2022年储能产业链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约99%,交易数量同比增长约76%,行业景气度攀升明显。

《白皮书》认为,储能赛道持续火热、并能吸引资本不断加持,主要受益于储能项目投运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储能项目盈利性提升等利好趋势。据储能领跑者联盟统计,2022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7.16吉瓦,同期增长超240%。从交易量级来看,2022年储能行业仅有少数交易规模超过10亿元,约半数的交易金额集中在1亿元以内。

展望新型储能市场未来的发展,《白皮书》指出,在未来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中,储能技术提供了战略性的支持作用。当前,中国多种储能技术已经实现成熟应用,分别根据不同的时长进行分类,包括毫秒至分钟级的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和飞轮储能,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的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数天至更长时间储能的燃料储能等。

《白皮书》强调,不同的储能技术不仅在时长上存在区别,其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也各有不同,可以通过不同储能技术来实现。比如毫秒级电网调频可以通过超级电容器和电化学储能来实现,小时级别的电化学储能和抽水蓄能都可以应用于电网调峰,而燃料储能则更适合利用低谷电力调峰,但生产的燃料很少再转化为电能。因此,各种储能技术都有其应用场景和优缺点,需要在具体的电力市场需求下进行选择和优化。同时,理想情况下,在未来储能技术需要尽可能满足规模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无地域限制等多种要求。目前,电化学储能满足上述5个要求之前4个,因此,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增长最快,特别是电池储能系统具有瞬间功率调节能力,可以平滑风光发电。

《白皮书》指出,中国想要实现碳中和以及电力部门的转型则需要在2030年部署共约177吉瓦的新型储能系统,这意味着在理想情况下,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需保持约36.8%的高增速,才能满足碳中和目标的需要,这需要中国新型储能技术朝着多元化的路线不断发展,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要。

在谈到新型储能未来的区域发展趋势时,《白皮书》指出,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与中国风光资源的南北差异密切相关。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中国“三北”地区(陆地光伏+风电)、新疆(光伏+风电)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发电+储能的电源侧储能产业集群。

“储能与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目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占据了电源侧储能装机规模的约90%以上。”《白皮书》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14.9吉瓦,其中山东、宁夏、内蒙古等北方省区已经超越浙江、广东和江苏等南方省份,成为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3的省份。

因此,《白皮书》认为,储能发展并不只与南方或北方的风光地理条件有关,而更与地方产业和用电结构相关。对于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不足以支撑生产过程所需的电力,其能源转型的需求非常强烈。未来,“市场换产业”的政策模式将会在未来成为一种趋势,推动新能源资源优势的地区进一步发展。(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