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引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新时代

日期:2024/05/21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这一显著增长不仅体现了新型储能技术的迅速推广,也反映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作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近日,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促进了新型储能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这一显著增长不仅体现了新型储能技术的迅速推广,也反映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

从项目特点来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1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装机占比超过一半,显示出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的趋势。同时,储能时长的多样化也体现了新型储能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平均储能时长2.2小时的项目占比最高,但4小时以上的项目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有助于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储能需求。

在地域分布上,西北地区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比近三成,领跑全国。华北、华中、南方和华东地区也紧随其后,共同构成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主要格局。

在新型储能持续快速的发展中,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初见成效,技术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突破。2024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这些项目涵盖了当前工程应用的主流技术路线。从锂离子电池的17个项目,到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混合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均有涉及,还包括了重力储能、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和二氧化碳储能等前沿技术。

自名单发布以来,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部分示范项目已成功并网运行,为新技术的应用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储能的调节作用,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其调用机制,以应对新能源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了提升新型储能的利用率,并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国家能源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的原则,细化了相关政策措施,并正式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规〔2024〕26号)。这一文件旨在规范新型储能的并网接入,推动其高效调度运用,并对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新型储能项目单位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示范项目跟踪,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并对有关单位提出具体要求。

首先,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持续跟踪项目建设进度,严控施工质量,保障示范项目安全有序实施。加大示范项目专项政策研究与支持力度,协调解决项目面临的问题,及时总结示范项目取得的先进经验,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示范项目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确保示范项目按期投产,同时要严格按照申报方案实施,遵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及时编写示范项目验收报告,并定期通过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报送项目建设运行等工作情况。

新型储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预示着我国能源结构正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领域的决心与实力。国家能源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项目的成功,无疑为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新型储能技术将持续引领能源革命,助力我国乃至全球实现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未来。(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