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全域数字化转型分步实施 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日期:2024/05/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意见》围绕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5月20日,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解决当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意见》是时隔10年国家层面的第二部关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意见,核心是将智慧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正本清源,纲举目张,对新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

在5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介绍,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也面临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不足、产城协同联动不够等问题。此外,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价值日益凸显,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渗透,驱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向“体系重构、质效提升”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为顺应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关部门制定了《意见》,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陈荣辉表示,《意见》以城市为载体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治理、生活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城市全面落地,并统筹技术设施赋能与基础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城市转型中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长效运营。

《意见》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全域数字化转型的两个阶段性要求: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对于“全域数字化转型”,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吴晓宁特别提出“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这一转型实际上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运行全过程。

谈到如何转型,吴晓宁表示,重点要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并完善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平台体系;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统筹推动城市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加快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智慧城市运营运维模式。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陆冬森认为,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数字化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兼顾城市治理现代化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升级版。

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在新时期具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数字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数字经济在培育壮大产业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同时,以数字产品与服务全面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为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数字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创新和应用搭建验证和推广平台。

对于近年来智慧城市运营运维的不足之处,陆冬森表示,《意见》从运营体系、运营机制和运维方式上提出创新的方向,加快建立数据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的立体化运营体系,打造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多元共建的生态圈,加快形成一体化、规范化的智慧城市运维体系。

考虑到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问题由来已久,建成即落后、上线即淘汰的现象时有发生,陆冬森强调,要通过探索建立以问题解决度、用户满意度等应用效果为导向的运营预算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前谋划运营重点,通过一体化规划、专业化建设,取得人民满意的运营成效。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全球知名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市场预测2023—2027》显示,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投资规模为8754.4亿元,较2022年的市场投资规模有所提升。到2027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将超过1.18万亿元,2023—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0%。(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