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能支撑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标准体系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型制造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近日,我国工信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通过标准化工作,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技术基础,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
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推动我国产业融合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工信部指出,近年来,我国服务型制造加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亟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技术基础。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指南》提到,服务型制造是产业融合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特征包括4个方面。
一是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对产品功能需求和体验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基于产品的服务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生产、交付、运维和升级,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增值。
二是服务型制造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系统性变革,制造企业需要从产品主导思维向客户主导思维转变,对企业战略决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生产制造、人力资源和评价核算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优化和改变。
三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产出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组合”,是在制造能力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为支撑,融通产品、设备、数据、服务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创造新价值。
四是服务型制造强调以制造业为根基,通过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制造技术与实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指南》称,服务型制造融通制造和服务的一揽子需求,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是实现需求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服务型制造,与利益相关方构建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这也是制造业平抑宏观经济波动、促进工业稳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此外,服务型制造要求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产业融合所需的共性技术体系、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等,建立用户参与、共享制造、集成服务的新型产业生态,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指南》要求,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覆盖全面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应用实施,统筹推进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引领、规范和支撑作用。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能够支撑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20项以上服务型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通用、核心要素、业务类型及融合业态应用相关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提升服务型制造标准公共服务能力,满足服务型制造健康规范发展需要,促进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
具体工作包括以下4项原则。第一,加强统筹,合力推进。加强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产学研用各方的合作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产业联盟和制造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参与标准研制,共同推进标准应用与实施,建设协调配套的标准群,有序推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第二,行业协同,强化应用。针对服务型制造跨行业、多领域特征,以应用为导向,急用先行。引导和推动覆盖多行业多领域关键场景、关键模式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发挥标准在产业融合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快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第三,创新引领,持续完善。结合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索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适时优化、完善体系架构,逐步形成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先进性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
第四,优化供给,开放合作。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作用,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积极参与服务型制造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 带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走出去”
在建设内容上,《指南》涵盖了术语定义、管理标准、统计评价、产品服务组合、资源池、组织与流程和人才等多个方面,为服务型制造的各个方面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组织实施方面,《指南》强调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标准研制,强化宣贯实施,并推动国际合作。这些措施将确保《指南》的有效实施,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