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七项任务四维保障 绘就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蓝图

日期:2024/06/2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首先,推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钢铁行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全球竞争力。

其次,推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包括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和流程优化创新等方面,而系统能效提升是当前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最经济和最直接的手段。

再者,推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是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11%,但仍有约15%的粗钢产能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积极推进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把好新上项目准入关口,实施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改造,对支撑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计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底,钢铁行业高炉、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分别比2023年降低 1%以上,电弧炉冶炼单位产品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吨钢综合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比 2023 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2024—2025年,通过实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5300 万吨;到2030年底,钢铁行业主要工序能效进一步提升,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明显降低,用能结构持续优化,高炉富氧技术、氢冶金技术等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取得突破,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为达成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产能调控和产量管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完善钢铁产能调控和产量管理的具体要求。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2025年底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的目标任务。

二是强化新上项目源头把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把关,全面提高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能效和环保水平,对不符合要求的钢铁项目坚决停批停建。

三是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细化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的实施路径,加强重点工序改造衔接,推广烧结烟气循环、大比例球团冶炼等先进技术和带式焙烧机、万能轧机等专用设备,加快电机、锅炉和制氧机等通用设备改造升级。

四是加强全流程余能利用。加强行业余能利用改造,有序开展余能自发电装备更新,积极推广超高温超高压发电等高效利用技术,加快高温高压干熄焦等应用。

五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加快提升短流程电炉炼钢比重,提出到2025年底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电炉钢产量占粗钢产量比例力争提升到15%的量化目标。

六是推进钢铁低碳冶炼新模式。加快研发推广应用氢基直接还原、富氢熔融还原等技术,不断提升钢铁冶炼新能源开发利用比例。加强行业耦合提效,支持利用钢铁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加快焦炉煤气制氢联产液化天然气技术应用。

七是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强化钢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监测、分析和管理,加强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智能化控制,明确到2025年底钢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的目标。

同时,《行动计划》从4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强化激励约束,以能效水平和环保绩效为主要依据,分级分类对企业实施产量调控、改造升级和阶梯电价等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资金支持,综合运用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等手段,加大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标准提升,加快修订有关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推动制定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标准,制修订重点工序能效对标指南、能效标杆评估规范等推荐性标准;加快技术创新,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政策,支持企业加大对先进工艺装备等研发投入。

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行动计划》还对加强组织领导、加快项目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各地区应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深入开展钢铁行业能效诊断,强化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制定改造计划并明确改造时限。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大钢铁行业节能监察和监督管理力度,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严肃处理违规新增产能、落后产能淘汰不力等行为。(何  珺)

文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