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再收政策红包 财政资金加力奖补“专精特新”
财政部、工信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未来3年将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通过财政综合奖补方式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工作旨在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发挥“小巨人”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具体工作目标是:2024—2026年,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以下简称“重点领域”),通过财政综合奖补方式,分3批次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首批先支持1000多家“小巨人”企业,以后年度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
通知要求,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深化上下联动、央地协同,增强政策实效性、培育系统性和服务精准性,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链强链作用,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中央财政资金将支持重点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下简称“三新”)、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以下简称“一强”),同时支持地方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
首先,支持“小巨人”企业围绕“三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夯实企业立身之本。即打造新动能,从人才、组织机构、设备条件等方面,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团队;攻坚新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开发新产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其次,支持“小巨人”企业围绕“一强”提升协作配套能力,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支撑。即围绕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加大产业化投入,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再者,支持地方探索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不断夯实服务体系。即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推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精准有效的培育赋能举措,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地方重点向“小巨人”企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诊断、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等培育赋能服务,助力企业形成诊断评估、对标对表、改进提升的持续跃迁。鼓励地方立足产业特点,兼顾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设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企业孵化和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
《通知》称,两部门将根据各省份(含兵团,下同)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小巨人”企业数量,结合各省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绩效情况,并综合考虑区域发展基础差异,统筹分配拟支持“小巨人”企业名额。
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聚焦重点领域,组织企业申报。申请企业须为有效期内的“小巨人”企业,且未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须提出“三新”“一强”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推进计划可覆盖“三新”“一强”单个或多个方面,须分别提出绩效目标,投资总额须超过2000万元。对在上一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中已获得支持的“小巨人”企业,不再重复支持。
工信部将牵头组织对各省份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推荐支持的“小巨人”企业是否符合支持条件。获得支持的“小巨人”企业,须围绕提出的“三新”“一强”推进计划,用好奖补资金,扎实推进。企业提出的推进计划原则上不能调整,受经营环境变化确需调整的,须报经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且调整后的推进计划投资额、绩效目标等不得降低。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会同财政部门,对企业推进计划完成情况、投资情况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等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明确绩效评价等次,以及继续支持的“小巨人”企业,评价结果与后续奖补资金安排挂钩。
在奖补标准方面,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拟沿用此前奖补标准,即按照每家企业连续支持3年,每家企业合计600万元测算对地方的奖补数额。
工信部根据审核通过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按奖补标准提出资金安排建议。财政部按程序安排奖补资金,切块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每批次奖补资金分两次下达,实施期初下达50%,实施期末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下达剩余资金。其中,对推进计划投资总额未达2000万元的企业,收回资金;对推进计划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不再安排剩余资金。
奖补资金总额的95%以上,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小巨人”企业,由企业围绕“三新”“一强”目标任务自主安排使用。不超过奖补资金总额的5%,可重点用于对“小巨人”企业培育赋能,包括向“小巨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等培育赋能服务,建立健全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企业孵化和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