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0% 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主要指标稳中有进
观察经济运行状况,通常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情况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对于中国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能够实现5.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
从就业看,尽管面临总量和结构性压力,但经济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度高的服务业持续恢复,为稳定扩大就业提供了支撑,加上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型职业需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较多。
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
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此外,一些能够直观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实物量指标也保持了稳定增长。例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货运量、营业性客运量分别增长4.2%和13.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上半年,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
1—6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
新技术继续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上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成绩来之不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说,从二季度当季情况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从短期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等。
但从基本面看、从中长期看,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二季度经济体量超过3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货物进出口总额都超过10万亿元,这些总量指标规模依然十分可观。二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年同期和一季度相比均下降0.2个百分点,客运量、铁路货运量、用电量等实物量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新产业新动能培育成长。这些都表明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没有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还在继续累积。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供给支撑看,我国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我国外需改善。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可能达到32万亿美元的较高水平;世界银行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之前的2.4%上调至2.6%。同时,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暑期旅游研学旺季、开学季、“十一”长假等也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0.0%;新型消费和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结,二季度经济运行可以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会改变长期向好大势。
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比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等。政策效果如何?国家统计局用数据给出了答案。
首先,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上半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9.2%和49.4%。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量984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411万辆,增长33.1%。截至6月25日12时,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其次,近期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9.0%和25.0%,降幅比1—5月收窄1.3和2.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也有所收窄。上半年,房地产“三大工程”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0.9个百分点。当然也要看到,目前房地产相关指标仍在下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转型过程中。
再者,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发行使用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目前,2023年增发国债1.5万个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
由此可见,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正在不断显现,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优化促使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何 珺)
- 03-12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GD..
- 03-13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
- 03-13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预期..
- 03-23国家发改委:今年GDP增..
- 01-25GDP突破百万亿元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