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报告发布: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 交易规模与价格双升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65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70亿元。”近日,在“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武汉”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快将钢铁、水泥和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会上还发布了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报告》指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一方面,在该周期内,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符合政策预期。截至 2023 年底,2021、2022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分别为 99.61%、99.88%,较第一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位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前列。2022年 1 月 1 日— 2023 年 12 月 31 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 2.63 亿吨,成交额172.58 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 31.79%。通过灵活履约机制,共计为 202 家受困重点排放单位纾解了履约困难。
另一方面,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 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 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 5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具体来看,在交易规模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 47.01% 和 125.26%,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和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分别上涨 33.93% 和 49.73%。2024 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 366.82万吨,同比上涨 174.90%。
在交易价格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综合价格收盘价在 50~82 元 / 吨之间波动。2023 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 79.42 元 / 吨,较开市首日开盘价上涨 65.46%,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收盘价上涨 46.48%。随着第三个履约周期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市场交易价格整体呈现稳步上扬态势,综合价格收盘价于今年 4 月 24 日首次突破 100 元 / 吨。当前碳价总体合理,稳中有升,是市场发挥碳减排资源配置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大程度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
在交易主体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重点排放单位交易积极性明显增强。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2022—2023 年新增交易开户338 家,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1.79%,多次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2.14%,交易量超百万吨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77.59%,同时使用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交易模式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上涨 36.87%。重点排放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及早制定交易计划,交易量峰值月份由 12 月提前至 10月,交易活跃天数明显增加。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 2022 年同期分别上涨 49.54%和90.79%。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环境治理和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艰巨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碳达峰时间偏紧等问题凸显,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碳市场作为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长期化的有效方式,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全国碳市场将继续坚持其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定位,并进一步强化其在碳定价机制中的主体作用。
然而,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覆盖行业、交易方式、主体和品种、市场活跃度、市场功能发挥,以及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报告》指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水平、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以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此外,还将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并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同时,中国将积极发展具有高质量碳信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制度体系。重点支持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控排以及节能增效等项目的发展,推进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应用。同时,探索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还将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双多边进程,推动全球碳市场机制谈判取得新进展。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就碳市场建设与各方开展政策对话,加强研究支撑和能力建设合作,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