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刘立晶:“黑土地”的守望者

日期:2024/07/2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作为国机集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耕作与植保装备研究所所长,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播种装备技术带头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播种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刘立晶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多少次了。

她是黑土地的守望者,十几年如一日,深深扎根黑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让丰收的喜悦洒满大地……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春耕播种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了验证我国首套大型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的播种效果,凌晨3点钟,刘立晶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和农民们一起走进了麦地……此时东北的田野仍旧被冰雪覆盖,早晚温差极大,寒风凛冽刺骨,但她的眼神却始终沉稳而坚定……

作为国机集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耕作与植保装备研究所所长,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播种装备技术带头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播种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刘立晶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多少次了。





“黑土地”走出的女博士

刘立晶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里是一片广袤的黑土地,年幼的她并不会知道自己将和养育她的黑土地结下一辈子的缘分。长大后,她的专业从本科的包装工程到硕士的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再到博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人生理想在专业的跳转中日益清晰,将她与身后的黑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01年博士期间,她幸运地加入了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团队,致力于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动黑土地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确立了致力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人生目标。她讲到,从那时起,她就从没有想过再去干别的。她深信,在一行,爱一行,无论做什么,只要不断努力,全力以赴,成功自然会水到渠成。2004年毕业后,她加入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研发的“国家队”——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播种团队,继续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这一干就是20年。

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背景和钻研精神,她成长为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筹备实验室部分研究工作的重任就落在了她身上。已过而立之年的她,一边是热爱的科研事业,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2008年,正赶上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为了保证进度,她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反复研讨论证着各种复杂的方案,晚上在哄着哭闹的儿子入睡后,就又回到桌前,打开电脑……深夜的寂静中,只听见孩子均匀的呼吸声和键盘发出的敲击声。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如期建成,这是国家首批在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也是唯一的农业装备相关的国家级实验室,支撑着玉米、大豆高速精密播种和小麦气流输送排种等播种机核心技术的攻关。此外,实验室排种器性能测试系统等试验台架为播种技术研发提供了全天候的测试手段。


二十载扎根“黑土地”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堡垒。黑土开垦后,黑土层目前正以年均0.1~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也逐渐下降。

为了减少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增加黑土地养分和水分贮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免耕播种机成为耕种中的首要选择。这一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刘立晶说:“过去市场上的免耕播种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不仅价格昂贵,维修也很不方便,生产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免耕播种机就成为我们科研团队的首要目标。”为了确保免耕播种机能够适应农作物的多样性和其种植条件的复杂性,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刘立晶和她的团队长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多年与农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刘立晶对不同农作物的种植规律了如指掌。她谈到,黑龙江友谊农场高产的水稻必须在5月25日到5月底的那一周内完成插秧,过早或过晚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北方地区小麦的播种则通常选在土壤即将解冻的早春时节,即“顶凌播种”,这样的播种方式看似秧苗从冰雪初融中破土而出,但若是换成玉米,则会导致颗粒无收……这些生产实践经验和农艺相关知识为团队在攻克农机装备研发难题的道路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黑土地”永葆生机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刘立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嘱托,率领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国家级专业研究平台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针对东北地区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特殊需求,研制出多项国内首台套先进农机装备。其中,大型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械,实现我国该机型零的突破;首台套气流输送式播种机械,推动着我国迈进国际先进播种机械技术行列;首台套小麦大直面圆盘式免耕开沟器、玉米高速精密圆盘切茬防堵免耕播种单体、气流输送式排种肥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了批量应用,解决规模化免耕播种“无机可用”、生产效率低等现实问题。

截至目前,刘立晶已主持国家级项目(课题)6项,子课题4项,参与完成课题多项,获国际领先水平成果1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2项;开发成功20多种新产品及装置,获技术奖励15项。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成果与产品累计服务农耕面积超过5500万亩,农业收入直接增加达45亿元;高性能技术装备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我国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作出贡献。

挥洒的汗珠,乃青春之韵;深埋的胚芽,乃理想之根。为了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怀揣理想与热爱的刘立晶,仍奔忙在实验室、农田和工厂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终身立志于此”的信念。(杨  歌)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