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储能技术多点开花 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篇章

日期:2024/08/2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全面回顾并深入分析了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与亮点,揭示了新型储能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广阔前景。

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浪潮中,新型储能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正逐步构建起我国能源安全新防线与可持续发展新引擎。近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全面回顾并深入分析了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与亮点,揭示了新型储能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广阔前景。

“国家能源局始终将新型储能的发展置于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并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推动新型储能发挥功效。”边广琦总结了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装机规模稳步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

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西北地区与华北地区作为领头羊,其已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总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具体而言,西北地区贡献了27.3%的份额,华北地区占比达到27.2%。华中地区、南方地区、华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分别为15.3%、 15.2%、14.6%和 0.4%。

技术层面,新型储能技术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从应用场景看,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二是新型储能调度运用不断增强,调节作用逐步显现。今年以来,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高,根据电网企业统计数据,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390小时、等效充放电次数约93次,较2023年上半年分别提高约100%、86%。在市场运行较为成熟的山东、甘肃等地区,新型储能调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560小时,已接近2023年全年调用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加,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有效服务能源安全保障。

“在今年的深入调研中,我们聚焦新型储能的调用机制与功效发挥,挖掘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边广琦在会上分享了几个亮点案例。

山东省作为先行者,通过创新储能调用模式,实现了储能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电力供应相对宽裕的时段,该省鼓励并实施了独立储能的自调度机制,赋予了储能项目更大的自主灵活性;而当电力供应趋紧或新能源消纳面临挑战时,则迅速切换到电网统一调度模式,确保储能资源能够精准响应系统需求。这一灵活切换的策略,使得山东新型储能的等效利用小时数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了520小时,同比大幅增长153小时,同时成功消纳了7.1亿千瓦时的新能源电量,同比增长率高达214%,充分展示了新型储能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则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并网流程以及设立专班进行调度协调,推动了新型储能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应对极端负荷挑战时,新型储能展现出了强大的顶峰能力。今年7月,江苏通过集中调用测试,验证了该省新型储能约500万千瓦的顶峰潜力。随后,在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的严峻形势下,新型储能实际提供了约400万千瓦的顶峰支持,有效缓解了约6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为电力供应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据估算,这些集中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不仅显著节省了其他电力建设投资,还预计每年能帮助电网消纳约30亿千瓦时的新能源电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浙江与辽宁等地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需求的新型储能应用路径。浙江的某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锂电池储能电站,通过精准投运,有效缓解了当地电网重载压力,为关键电力设施的检修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区域电力电量的平衡。而辽宁的某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则成功完成了黑启动大容量火电机组的试验,验证了新型储能作为应急电源启动传统机组的可行性,为提升城市电网的安全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不仅彰显了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提升电网韧性等方面的多样化功能,也预示着未来新型储能技术与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可能。”边广琦强调,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试点示范,优化调度运用,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时  下)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