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2024汽车供应链“双百强”出炉 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

日期:2024/08/23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8月22日,由《中国汽车报》社和罗兰贝格联合编制的《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正式发布。其中,“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和“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两份名单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8月22日,由《中国汽车报》社和罗兰贝格联合编制的《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其中,“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和“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两份名单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上榜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白皮书》提到,伴随投资与消费活动复苏,车市回暖,2023年全球汽车百强企业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3.2%;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体利润率为6.1%,相较于2022年的5.4%涨幅明显。

“全球汽车零部件发展趋势展现出营收规模趋稳、盈利能力反弹、双轮持续驱动三大特点。”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袁文博在解读《白皮书》时表示。

在“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名单中,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在列。其中,博世、电装、采埃孚、摩比斯、大陆等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布局,继续稳居全球百强前5位。

今年的榜单显示: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已为大势所趋,汽车零部件头部增长企业及新上榜企业在相关领域持续深化布局,构建未来业务增长支点;受经济刺激与区域贸易保护,美日企业全球营收占比趋稳,中韩企业受益新能源,持续扩张;欧洲百强企业受疫情后恢复反弹及传统业务回暖等影响,2023年营收规模增幅可观。

以博世为例,在电动化方面,投资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以提升其碳化硅芯片产量,维系稳定本地化供应,并实现进一步业绩增长;在智能化领域,为电动车型与自动驾驶量身定制的新型冗余制动系统,预期将实现快于市场的年均增长,增速达到10%左右。


中国企业不可或缺

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中,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20,分别是宁德时代、潍柴集团和华域汽车。这代表着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深厚积累与创新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谢戎彬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不仅推动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技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兴起。

“这些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供应链企业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着汽车产业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迈进。中国的供应链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投身于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变革。”谢戎彬说。

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均胜电子、广汽部件、中航汽车系统、中信戴卡、中策橡胶和广西玉柴,覆盖了动力电池、传统动力、汽车电子、轮胎、轮毂以及其他综合性零部件企业。

其中,潍柴集团2023年供应链营收2416.74亿元,其以大缸径和液压为代表的高端战略业务持续发力,利润贡献显著提升。潍柴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全面进入数据工程中心、刚性矿卡等全球高端市场,产品结构调整迈出重要一步。

均胜电子2023年供应链营收553.20亿元,同比增长11.76%。2023年,均胜电子在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新能源等领域亮点不断。例如,均胜电子推出多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飞跃式汽车安全气囊等创新产品,并获得某知名车企高达130亿元的800V高压平台功率电子类全球项目订单。


新上榜企业积蓄新动能

在当今的汽车价值链中,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零部件企业规模及利润总额均快速回升;受整车产销增长影响,传统部件出现回暖;智能化、新能源转型仍是未来营收及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来看,传统汽车零部件营收增幅超千亿,利润增超百亿,占比34.7%;新能源、智能化领域零部件营收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34%,保持营收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新能源零部件利润增幅占总增加值的36%;智能化电子零部件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200%的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中的新上榜企业有11家,分别是:蜂巢易创、欣旺达、三花智能、京东方、江苏龙蟠、天马微电子、万得汽车、航天智造科技、华为、中原内配、天润工业。其中,超过一半新上榜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新能源、智能化相关,反映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

例如,京东方液晶显示屏的出货量、出货面积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作为京东方的全球车载业务平台,京东方精电的智能座舱产品已全面应用到全球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品牌中。

另外,江苏龙蟠作为业内佼佼者,一直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机遇,重点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并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专用的创新产品系列,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实现了配套合作。


研发投入驱动

研发投入一直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随着“新四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中国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从而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例如,德赛西威的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26%,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半数。德赛西威推进关键技术布局和快速商业化落地,实现了多类型行业前沿产品组合方案先发量产上车。以域控制器解决方案为例,德赛西威实现了从轻量级到中、高算力域控的全面布局和落地,打造了产业及自身的拳头产品。

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经进入规模交付阶段。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一直以来,华为极其重视研究与创新,2023年研发投入达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来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00亿元。


迎来出海窗口期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吴钊表示,零部件企业正迎来出海窗口期。迈向全球化经营,要求企业深化运营、快速迭代,以抓住全球机遇,形成由海外市场驱动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宁德时代的出海成效显著,不仅获得了宝马、戴姆勒、Stellantis、大众、现代、本田等多家国际主流车企的新订单,还与Stellantis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在欧洲市场向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复苏,叠加出行活动恢复,轮胎需求回暖,我国轮胎企业产销两旺。目前,玲珑轮胎在泰国、塞尔维亚建设了2个生产基地,并筹划建设第3个海外工厂。2023年底,赛轮轮胎宣布,子公司赛轮新加坡与墨西哥TD公司签署合资企业协议,计划在墨西哥投资2.4亿美元,建设年产600万条半钢子午线的轮胎工厂,这是中国轮胎企业在北美的首次布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表示,当前,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汽车供应链企业抓住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构建了中国式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距离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短板与弱项也不容忽视。”叶盛基说。

对此,他提出4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二是顺应跨学科、跨行业融合发展大趋势;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出海进程;四是全面推进汽车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占据更加核心的位置,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谢戎彬说。(何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