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引领绿色未来 贡献全球力量
“十年来,能源行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发展方式变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就中国能源转型变革的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展现了中国在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体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这一系列变革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一是中国的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将近40%,比2013年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10年来,中国全社会用电增量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增清洁能源发电,中国能源的绿色含量是不断提升。
二是中国能源转型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10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大约39万亿元,大概每年平均将近4万亿元,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增长了35%,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起了完备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新能源、水电、核电、输变电和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三是中国能源转型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十年来,中国的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14亿人口的能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总投资超过了1000亿元,2015年,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国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500千瓦时增长到了将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农村地区户用光伏规模达到了1.2亿千瓦,每年可以为农户增收11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约200万个。
四是中国的能源转型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与2012年相比,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能源资源实现了绿色集约化开发。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到了303克标准煤/千瓦时,先进煤电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限值是相当的。中国能源转型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
最后,中国的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推动降低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也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看到,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大力提升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中国通过推进改革、完善政策、法治保障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能源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下一步,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将强化能力建设,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能源改革。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二是完善能源法治。推动出台能源法、生态环境法典,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等,强化节能增效、优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法律制度,实施绿证等促进绿色能源消费、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重点领域制修订引导绿色低碳用能的法律法规。
三是加强规划引领。扎实开展“十五五”能源规划研究编制,充分发挥国家能源规划对重大工程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社会资本投资的战略导向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能源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健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
四是强化能源监管。加强能源重大规划、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情况监管,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能源转型重大政策能够落地见效。加强市场交易、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等监管力度,确保新能源参与市场的规则能够有效执行。
展望未来,中国能源转型的征程将继续以高远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通过不断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完善能源法治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与监管能力,从而推动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的全面升级。(林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