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发布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日期:2024/10/29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该《方案》旨在通过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升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为制定科学的碳减排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夯实碳排放双控基础制度,构建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等八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的发布,不仅是对国家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见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深入落实,标志着我国在碳排放统计核算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案》旨在通过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升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为制定科学的碳减排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国家及省级地区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全面建立,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实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碳排放相关计量、检测、监测和分析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到2030年,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完成,国家、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转,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标准和规则更加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排放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碳排放数据能够有效满足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管控要求。

在重点任务方面,《方案》提出了八项具体举措,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首先,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是首要任务。这包括全面落实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质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与国际履约要求接轨,完善数据收集机制。此外,还将鼓励各地区参照国家和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并强化省级及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能力。

其次,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也是关键一环。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根据行业特点和管理需要,合理划定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范围。依托能源和工业统计、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数据,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同时,依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核算工作的基础支撑。

在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方面,《方案》要求组织制修订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统计核算、计量、监测、核查等配套规则。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特点,细化制定重要工序或设施碳排放核算方法或指南,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同时,研究企业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相关碳排放计算方法,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在企业碳排放核算中进行抵扣的方法要求。此外,还将有序推进碳排放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应用,提高碳排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体系也是《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研究设定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同时,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规范或指南,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针对减碳增汇贡献突出的项目,研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构建立足国内、衔接国际的项目碳减排核算体系。

为了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方案》提出了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举措。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制定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研究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规范产品碳足迹专业服务,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

在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方面,《方案》要求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组织开展因子库的开发建设,建立配套的因子库管理制度。尽快公布一批主要能源品类和重点基础产品碳排放因子,为地方、企业开展核算提供基准数据。同时,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收集、调研、实测和分析,研究完善电力平均排放因子核算方法,定期更新全国及各省级地区电力平均排放因子和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

此外,《方案》还强调了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建立基于电力大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机制,完善“电—碳分析模型”,持续提升模型测算科学性、准确性。研究建立碳排放预测预警模型,分析展望全国及各省级地区控排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升级“地空天”一体化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加强卫星遥感高精度连续碳排放测量技术应用。同时,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核算方法学研究,制定清洁低碳氢能认定方法和标准,开展碳减排效应核算。

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方案》提出了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排放核算规则上的沟通衔接,围绕碳排放核算、计量、检测、监测、分析、标准、认证等方面开展国际协调和合作。同时,强化碳排放核算基础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与外方在方法学研究、技术规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为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协调机制,协调重要政策、强化数据管理、加强数据应用、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加强数据管理,按照“谁核算、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并强化调度落实,要求各地区制定落实相关工作的具体方案,切实加强本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夯实相关基础,前瞻性做好碳排放分析展望。

随着《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的正式印发,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杨  歌)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