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热”了 东北振兴迎来新增长点
冰雪经济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日前,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立足东北冰雪资源禀赋,聚焦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和冰雪装备等全产业链发展,明确了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旨在把冰雪经济培育成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增长点。
冰雪经济多点开花
当前,新技术正成为推动冰雪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全碳纤维滑雪板、钛合金冰刀等新材料应用推动产品轻量化、高强化,减少运动者体力消耗;内含柔性电池和弹性加热片的发热雪地运动鞋,可以在零下25摄氏度的雪地中持续供热四五个小时;智能鞋垫可以收集滑雪过程的运动加速度和滑行路径等数据,成为滑雪爱好者的“私人教练”……新设备、新玩法的背后是全新的商机与增长活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和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东北地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首先,天然雪场多,地处寒温带,冬季气温低,山地丘陵较多,江河众多,有利于形成天然滑雪场地。其次,雪质好,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雪质松软干燥,适宜开展冰雪运动。再者,雪季长,冬季时间长,雪量丰沛,积雪期近半年,开展室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气候条件良好。
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2023年冬季,东北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大规模“南客北上”是东北旅游业未曾有过的火热局面,极大提振了东北全面振兴的市场活力和发展信心。“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泼天富贵终于轮到东北了”成为全网热门话题。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带动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文创及寒地测试等冰雪产业持续焕发活力。冰雪运动方面,黑龙江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58%,居全国首位。冰雪装备方面,东北索道产品成功进入北京冬奥赛场,高端速滑刀、短式冰雪滑橇、空中技巧滑雪板等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空白。寒地测试方面,航空器耐寒测试、汽车耐冷性测试、类极地气候冰雪研究测试等实现新突破,呼伦贝尔建成设施完备的冬季汽车测试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稍早前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到2027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灵表示,“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正在成为东北振兴的新亮点。
坚持全产业链谋划
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制定发布《实施方案》,有利于引导地方提高思想认识,把冰雪经济培育成为全面振兴的新增长点;有利于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营造促进东北冰雪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吸引企业投资兴业、游客旅游观光。
《实施方案》坚持全产业链谋划,从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4个方面部署15项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是着力提升冰雪旅游品质。邱灵分析,冰雪旅游是冰雪经济的重要引擎,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旅游持续走热,连续两个冰雪季游客超3亿人次。但也要看到,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品和业态组合仍不完善,多以滑雪运动体验为主、休闲度假产品不足,“一季养四季”问题普遍存在。
《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高品质冰雪旅游目的地,支持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引导从单季开发向四季运营转变。丰富冰雪旅游消费场景,重点从传统冰雪旅游产品提质升级、冰雪旅游新业态新场景开发两方面发力。加强冰雪旅游市场开发,探索设立地方冰雪日和专门假期,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吸引国内外游客。完善冰雪旅游交通设施,增加冰雪旅游旺季列车班次、航线航班供给,建立旅游投诉先行赔付等快速处理机制,提升冰雪旅游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冰雪运动。邱灵指出,冰雪运动是冰雪经济的基础支撑,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成现实。但也要看到,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滑雪人次逐年稳步增长,但一次性体验滑雪者比例较高,重大冰雪赛事活动偏少。
《实施方案》提出,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性冰雪赛事和休闲体育活动,推动中小学与体校、冰场、雪场合作开展冰雪运动教育。积极举办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支持哈尔滨办好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辽宁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加强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结合大型赛事需要规划建设冰雪运动场馆,谋划场馆赛后利用和多季节运营。鼓励地方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冰雪运动场地用能用水成本。
三是积极发展冰雪文化产业。邱灵表示,冰雪文化是冰雪经济的内涵底蕴,东北地区冰雪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实施方案》提出,强化冰雪文化展示推广,打造冰雪文旅东北品牌。创新冰雪文化产品,支持建设冰雪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冰雪文化与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利用老矿区、老厂房等建设冰雪运动场所,融合冰雪元素充分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四是培育壮大冰雪装备器材等产业。“冰雪装备是冰雪经济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邱灵提醒道,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足,雪场设施浇水车、拖挂式架空索道等高端冰雪装备多以国外品牌为主。东北地区冰雪装备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等问题尤为突出。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制造,重点提升造雪机、压雪车、制冰机、清冰车、索道缆车等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发展壮大个人冰雪运动器材产业。支持建设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特色产业园区和冰雪装备器材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冰雪装备器材推广应用,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支持冰雪文旅领域设施设备更新项目实施,支持冰雪装备器材企业与滑雪场、滑冰场、学校、金融机构等密切合作,扩大装备器材应用市场。依托东北地区气候条件等,培育发展寒地测试、寒地中药材、数据中心等特色产业。
多措并举打通堵点
《实施方案》从人才培养、投融资、土地保障、国际交流4个方面明确政策举措,为东北地区冰雪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人才培养方面,支持东北地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冰雪经济相关专业,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冰雪旅游服务、赛事策划、设施维护、装备制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黑龙江省建设国家冰雪运动学院。
投融资方面,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等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冰雪场地和文旅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冰雪经济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发行上市。鼓励文旅类国有企业参与冰雪经济发展,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冰雪资源开发。
土地保障方面,支持地方对冰雪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合理保障冰雪经济发展使用林地等需求,依法合规加快办理审批手续。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符合条件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以及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冰雪场地设施。对利用现有山川水面建设冰雪场地设施,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可按原地类管理。
国际交流方面,加强冰雪体育、文化、人才、产业等领域国际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办好冰雪展会,举办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等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冰雪经济发展先进理念、开发模式和管理经验,持续提升发展水平。
“《实施方案》有助于形成东北冰雪经济的统一大市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说,相关举措将为冰雪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强化清单化闭环管理,推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履行主体责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精心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指导支持,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