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韧性之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什么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抓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何谓“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解读道,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建设治理融合创新的产物。它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提升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扩大内需的主战场,为5G、物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当前,亟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城建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增长动能的重要途径。
《意见》提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根据《意见》,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翔说,打造韧性城市,一方面要解决好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基础工程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强各种危机的快速反应、快速响应和迅速恢复能力。
《意见》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包括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发展智慧住区、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数字家庭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
以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为例,《意见》要求,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城市出行为切入点,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深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车联网”发展,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加快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提升车路协同水平。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满足智能交通需求。加强城市物流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建设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提到“开展数字家庭建设”。以住宅为载体,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实现系统平台、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加快构建跨终端共享的统一操作系统生态,提升智能家居设备的适用性、安全性,满足居民用电用火用气用水安全、环境与健康监测等需求。加强智能信息综合布线,加大住宅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入力度,提升电力和信息网络连接能力,满足数字家庭系统需求。鼓励既有住宅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对传统家居产品进行电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在数字家庭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居民个人意愿,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科技引领和人才培养。《意见》要求,组织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加快突破城市级海量数据处理及存储、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图形引擎、建筑机器人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信息基础数据、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等技术体系,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等,注重培养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罗翔说。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多个领域,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聚焦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能力短板,整体谋划、部门协同,精准施策、综合治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韧性。
与此同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支持政策,完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韧性城市建设。
“要避免不顾客观情况一哄而上,坚决不搞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本地城市发展实际。
住房城乡建设部强调,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城市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抓好组织实施,强化跟踪问效,确保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