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动能增强 产业协作加快推动
为更好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将指标体系名称调整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1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调整后的指标体系测算的2014—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
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高于总指数,分别为180.9和165.8,比2022年分别提高12.4和0.8,是主要带动力量;共享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47.1、139.7和110.7,分别提高5.8、7.8和1.2。
据统计,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创新协同稳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指数为180.9,比2022年提高12.4,指数值和增长幅度均为各分指数最高。
具体来看,2023年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458.4亿元,比2022年增长4.6%;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7%,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为6.73%,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天津、河北分别为3.58%和2.08%,比上年均有提升。
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突破万家,三地联合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推动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在产业协作方面,京津冀三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新两翼”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为139.7,比2022年提高7.8。
2023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按现价计算);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4.4%。加强产业对接协作,联合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
报告提到,雄安新区成立7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首批疏解央企搬迁进展顺利,中国星网总部启动试运行,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基本确定选址,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
从绿色发展来看,2023年京津冀三地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水清地绿”画卷铺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为165.8,比2022年提高0.8。
报告还指出,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加快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建设。区域开放发展指数为110.7,比上年提高1.2。
2023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50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0.4%。北京和河北分别增长0.3%和7.6%,天津下降3.4%;其中,占比超5成的机电产品增长9.2%,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组成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7.1%。区域实际使用外资212.3亿美元,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7.1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天津港国际枢纽港口功能不断完善,2023年外贸货物吞吐量达3.3亿吨,比上年增长6.5%,集装箱班轮航线总数达145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增至66条。国际航空运输加快恢复,京津冀机场国际航班旅客吞吐量合计达到806.8万人次,比上年大幅增长。区域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达1059列,连通俄罗斯、蒙古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民生服务方面,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与公共服务共享,区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47.1,比上年提高5.8。
报告称,2023年区域铁路运营里程1.13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3%,相邻城市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天津武清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里程1.1万公里,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北京往返燕郊、大厂、武清、宝坻等9条主线35条支线。
截至2023年底,三地教育部门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协议10余项,成立高校联盟20余个;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用加快推进,实现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