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六大专项行动助力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03/03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取得积极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全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新型储能制造业是为新型储能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的制造业的总称。其以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和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为主要领域,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统等的生产制造。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

从单站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截至2024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装机占比62.3%,较2023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1万千瓦至10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32.8%;不足1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4.9%。

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成投产,推动国产化大容量空气压缩机、透平装备的研发应用,带动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落地,进一步深化大型钠离子储能电站应用探索。多地建成构网型储能项目,有效提升新型储能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具体来看,在完善产业体系方面,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

在增强产品性能方面,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高。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加快提升。

在拓展应用领域方面,新型储能产品与技术多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工信部表示,立足产业发展趋势,《行动方案》突出了以下4个方面。一是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充分考虑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建立以强制性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提出面向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技术水平、丰富产品供给体系,加快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

三是注重供给侧和应用端有效衔接。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消纳需求融合创新的时代背景,加强部门间工作协同,从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拓展工商业储能多元应用两方面发力,助力提升新能源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

四是支持国际国内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鼓励国际新型储能企业和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六大专项行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支持能力;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分级分类制定储能电池标准,加大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探索将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纳入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框架,支持有关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布局,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

《行动方案》发布后,工信部将组织开展宣贯解读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落实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多场景新型储能应用试点示范;在储能产品运输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围绕新型储能电站开发保险产品;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加强对专利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推动建立储能型锂电池碳足迹认证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