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我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日期:2025/03/11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并释放出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的信号。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并释放出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的信号。

在同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政府工作报告》从“稳”和“进”两方面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稳”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等。

“进”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有新进展,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4%;创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问题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更大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一些地方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工作协调配合不够,有的政策落地偏慢、效果不及预期等。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问题,更要坚定发展信心。”李强说,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有长远规划、科学调控、上下协同的有效治理机制,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三大亮点突出

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沈丹阳用3个“明显”对2024年的工作亮点进行了补充。

一是经济明显回升向好。2024年二、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作出决策部署后,国务院全力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升,2024年全年增长5%,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放眼全球,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增长水平,高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增速,也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的增速。

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方面,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嫦娥六号”等重大成果,还有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时速450千米的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完成设计制造等。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2024年上升至第11位,是十年来全球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产业发展方面,以航空航天、电子通信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分别比规上工业整体增速快3.1和1.9个百分点。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出台实施了多项民生措施。例如,教育方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近2000万学生受益;社保方面,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3%;住房方面,建设或筹集安置性住房近200万套等。


增长目标5%左右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

“从中国发展实践和各国经验看,能不能实现发展目标,一看发展态势,二看能力条件,三看支撑政策。综合这几方面因素,我们对实现今年这样一个增长目标是充满信心的。”沈丹阳从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还在不断巩固拓展。虽然面临国际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还在变化,但关键还是要办好自己的事。今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火爆出圈,文化旅游消费繁荣活跃。近期中国资产价格稳步回升,企业信心持续增强。制造业PMI、房地产销售量、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数据也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累积了很多积极有利条件。国内外多数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潜在增长率仍处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近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造船等一批产业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之前的一些经济下拉因素,比如房地产,现在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对增长的“拖累效应”正逐步减弱。

再者,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正持续发挥作用,特别是2025年实施多年未有的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势必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此外,宏观经济政策还留有后手,将会依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

“总之,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实现这个目标,也绝非轻而易举,必须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沈丹阳说。


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今年提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调控思路的延续。他从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从取向看,不仅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宏观政策组合就是要向全社会传递清晰有力的宏观政策信号。

从力度看,今年的赤字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另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达到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也达到4.4万亿元,都创下历史新高。货币政策将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从节奏看,要尽可能早落地,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体现。“政策看准了就要做,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尽可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陈昌盛强调。

从组合看,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一致性评估,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同时,聚焦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发力,打出组合拳,发挥“1+1>2”的政策效果。

陈昌盛特别提到:“这次报告充分体现了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党中央对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比如,打破“消费是慢变量”的常规,把提振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比如,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等。(何  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