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今年将重点实施“一个行动”,做到“三个强化”,自2025年起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同时继续加大培训载体建设力度,让更多劳动者通过提升技能照亮美好前程。
任务繁重但趋势向好
谈到2025年的就业形势,王晓萍用两句话进行了概括,“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同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
今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保持在30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或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为什么说“任务繁重”但“趋势向好”呢?去年,面对国内外交织叠加的多重困难挑战,我国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推动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的良性循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此外,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和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这些都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前两个月情况看,节后企业开工复产加速,农民工外出更早、流动有序,就业市场开局良好。
王晓萍强调,今年要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强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强化宏观政策的就业导向。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在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外资稳外贸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找准科技创新与就业稳定的平衡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是组织实施就业支持计划。出台《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围绕先进制造业、消费新热点、民生新需求、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行业,面向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等,加大就业岗位释放力度,分领域、分类别制定专门的方案。同时,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政府补贴等存量就业政策,及时储备和出台就业增量政策。去年,稳岗专项贷款余额3000多亿元,今年将进一步提高贷款额度。
三是有效提高人岗匹配效率。针对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大数据+铁脚板”、群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匹配。
四是着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重点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发挥好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作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全流程支持。2024年,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700亿元,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
五是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人员数量,实施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全面推广求职训练营,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就业能力。面向脱贫人口等农民工,拓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加强大龄农民工服务培训支持力度。
“一个行动”和“三个强化”
“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提技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王晓萍介绍,从世界范围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引起就业的深刻变化,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演进,对就业总量、结构、方式的影响更加广泛,更为深远。
从我国情况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字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培养需求更为迫切;人口变化与技术变革交织叠加,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同时,就业方式灵活、多样、自由的变化,也需要更加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涵养执着、专注、勤奋、钻研的职业态度。
王晓萍重点提到了“一个行动”和“三个强化”。“一个行动”即“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支持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在培训对象上,聚焦最急需的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围绕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些领域,比如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增加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联合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开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长期照护师等专项培训。继续深入实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体现“产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在培训模式上,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个强化”,首先是强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主要目的是推动培训与产业紧密融合,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技能标准就跟进到哪里,培训内容就拓展到哪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制定行业培训标准,加强培训设施和资源投入,加大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多方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其次,强化培训载体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等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招投标、揭榜挂帅等方式,择优确定重点培训项目载体。根据岗位急需紧缺程度和培训后劳动者就业情况,给予差异化的资金补贴。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方建设了414个公共实训基地。统筹利用多渠道资金资源,建设了117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7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
再者,强化等级评价和薪酬激励。重点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鼓励劳动者提升技能,畅通劳动者向上流动渠道。同时强化技能人才评价全链条监管,规范评价机构管理,提升评价质量。强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研究出台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政策文件,合理提高生产一线技能岗位的薪酬标准。支持在技能人才聚集的区域、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起点工资,推动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今年将在河南郑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明年还要在上海举办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王晓萍说,举办技能竞赛,能带动广大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