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刚:重构能源价值 以新价值引领风电行业创新
3月22日,“2025中国风能装备重点企业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此次峰会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以“协同突破·生态共建”为主题,汇聚了众多行业领袖和专家,共同探讨风电行业在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在会上发表了关于新能源价值体现的思考,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新能源的地位日益凸显。曹志刚指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约14.5亿千瓦,占比约43%,首次超越了火电,标志着新能源正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迈进。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对风电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志刚强调,尽管2030年风光装机超12亿千瓦的目标令人振奋,但越早实现这一目标,就越需要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动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风电行业经历了从低电压穿越强制标准到电压/频率支撑、电网振荡抑制等严苛要求的转变。这些变化本质上是对发电品质要求的提升,旨在重塑新能源生态。同时,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和“零补贴+竞价上网”机制的实施,新能源行业正逐步走向全面市场化。
“这一趋势将大大加快新能源市场的节奏,但一个更加活跃、成熟的市场才是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的真正载体。”曹志刚认为,新能源产业必须积极应对变化,甚至引导变化,重构能源的价值,以新价值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牵引力。
在价值重构的过程中,曹志刚提出了价值共生的理念。他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能迷信新能源独尊,而应客观认识到在当前条件下,化石能源仍是支撑电网调节的基础。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非“对手”关系,而是需要共同探索创新,以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低碳”三重目标的平衡。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减轻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给电网造成的灵活性压力,还能促进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新能源全面入市后,风电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曹志刚强调,风电不再“以量取胜”,而是要把满足电网需求作为第一要务。“企业应以电力服务商的思维,普及支撑电网的构网型技术和产品,提高预测精度、需求与发电曲线拟合度、发电与负荷匹配度,以及交易策略优化和灵活调节能力。只有在电网需要风电时能发电、多发电,才能实现高价值。”
此外,曹志刚还提出了价值聚合的概念。他指出,当前电网调度体系中,风电与光伏因出力特性差异被视为互斥电源。然而,通过协同创新,实现风光储在现实物理层面和虚拟交易层面上的同场,具备提高电网保供能力的潜力。这种全天候电源组合的价值拼图,多种电源发挥合力,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探索多种电源的灵活配置,构建集中式电源、分布式电源和独立电源的有机组合,也是实现价值聚合的重要途径。
在海上风电领域,曹志刚表示,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更多绿色电力,还在于它是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拉动“蓝色经济”的重要杠杆。海上风电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碳纤维等关键技术的迭代和成本下降,还为海洋价值的转化创造了更多可能。因此,全社会应在政策和行业层面为海上风电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在绿色化工方面,曹志刚强调,风电应是绿色燃料规模化应用的助推器,而不应本末倒置。当前,风电制氢氨醇等项目同质化明显,已经出现过度投资和内卷竞争的趋势。因此,亟需回归绿色燃料行业本身的需求和节奏,实现风电与绿色化工的协同共赢。
最后,曹志刚呼吁产业链企业要携手承压,共同谋求突破。他期望金融机构能为行业提供财务模型支持,推进项目融资。同时,随着绿证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机制的打通,绿电价值将得到最大化体现,从而彰显新能源市场的巨大价值。
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从跟随变化到引领变革的质变。面对行业生态的日新月异,曹志刚强调,应及时重新审视行业的价值定位和发展路径,瞄准更具价值的方向,以新价值引领风电行业的创新发展。(杨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