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力争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20%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阶段性工作目标,从加大热泵推广应用、热泵产业升级等方面,部署了8项重点任务。
热泵可整合空气、水、土壤和工业余热等低品位热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减少化石燃料需求,是实现低碳零碳供热的关键技术装备。据有关机构测算,2016年以来,我国通过推广应用热泵系统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超8亿吨。
我国作为热泵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生产制造水平居世界前列。民用热泵方面,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热能转换效率等性能指标处国际领先水平;工业热泵方面,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余热源、空气源热泵已可用于制备150℃工业高温蒸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双碳”工作引领下,我国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和建筑热泵应用,热泵销售额已由2014年的约8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7%以上。热泵产业作为我国绿色低碳的新力量、新动能,正在迸发着新活力,为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紧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热泵在国内建筑、工业、农业和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还不够广泛,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运行维护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推动热泵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有助于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也有利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巩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为重点解决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堵点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围绕提升热泵设计生产制造水平,深化拓展应用场景,用更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热需求,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支撑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热泵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水平提升20%以上,大功率高温热泵、高效压缩机和新型制冷剂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热泵建筑应用面积和热泵机组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热泵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在加大热泵推广应用方面,《行动方案》重点提出建筑、工业、农业和交通等领域热泵推广应用的主要路径。在建筑领域,应结合不同气候区供暖需求,推动地源、水源、空气源和余热源等不同类型热泵供暖,鼓励热泵热水器应用。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使用热泵装置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废气等余热资源,结合石化、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不同行业特点拓展热泵应用场景。在农业领域,鼓励利用热泵替代农业散煤设施,建设热泵烤房替代经营性炉灶等用于农副产品、烟叶、药材和木材烘干。在交通领域,推动使用热泵解决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场段和列车车厢等供暖需求,并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热管理,提升续航能力。
同时,《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存量低效热泵更新改造。对投运10年以上的热泵设备开展全面诊断和综合评估,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热泵设备,推进存量低效热泵设备更新改造,支持废旧热泵处置,推动热泵与既有热源集成应用。
在热泵产业升级方面,重点是推动热泵设计、生产、维护和技术等重点环节优化提升。首先,要优化热泵设计和生产制造。应用虚拟仿真、人机工程等技术,提升热泵整机和关键部件设计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水平,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提升绿色低碳制冷剂产品供给。加快淘汰含氢氯氟烃(HCFCs)制冷剂,加大新型低增温潜势(GWP)制冷剂研发和系统应用。严格控制热泵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制冷剂的泄漏和排放,推动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再者,提高运行维护专业化水平。推进热泵智能化运行调控管理,提升低负荷工况运行性能。健全安装、运维队伍与服务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增强热泵安装、使用单位管理能力。
最后,还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冷热同源热泵、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与新型换热器等关键装置和技术攻关,鼓励热泵与太阳能、蓄热多能互补应用。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打通热泵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路径。
《行动方案》围绕建设保障、政策支持、标准引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热泵安装使用建设保障。支持将热泵纳入地方供热规划,开展余热、地热、水、土地和配电网容量等相关资源系统评估,优化开发利用办理流程,视情预留热泵安装应用条件。提升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和柔性智能调控能力,满足冬季热泵大规模用电需求。
二是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强化货币、信贷等金融政策支持,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支持热泵推广应用和更新改造等,鼓励相关单位选用高效先进热泵设备。
三是发挥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热泵绿色低碳设计、生产、测评、安装、运行维护和回收拆解等全链条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建筑采暖和生活热水设备能效标识体系。推动建筑领域热泵应用标准研究和热泵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四是深化热泵领域国际合作。发挥我国热泵产业资源、技术和品牌优势,推动建立国际热泵产业合作平台。鼓励热泵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规范国际热泵产品定义分类,推动热泵能效标准和标识等国际互认。充分利用国际多双边合作机制,推广我国优秀热泵技术和应用实践案例。(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