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加快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 满足“舌尖上的需要”

日期:2025/06/24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全链条、全方位深度应用,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居民就业增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全链条、全方位深度应用,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食品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以占工业4.7%的资产,完成5.6%工业增加值、6.6%营业收入和8.7%利润总额,企业单位数和用工人数占比分别为8.4%和6.8%。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逐年提升,乳制品、饮料制造等部分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工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食品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3.3%和72.8%。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新场景持续拓展,预制化食品、食品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加快发展,对智慧种养殖、智能制造、柔性生产、产品可追溯性等提出更高要求。食品工业正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细分行业差异大、要素供给不充分等问题,阻碍转型的深入推进。

工信部指出,食品工业产业链长,联结一二三次产业,涉及原料种养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追溯等多环节,产业链协同转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小企业往往不具有联结上下游协同转型的技术、资本等能力。

而且,各地方、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差异较大,一些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实现“机器换人”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动力,或由于未能科学评估导致转型方向不准确。

此外,针对食品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企业及平台相对缺乏,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要素保障体系建设也亟待加强,以更好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要。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75%,培育1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5个以上高标准数字化园区,打造百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梯次实施千个数字化示范(试点)项目,培育一批高水平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形成一系列先进适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到20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规上食品企业基本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数字产业集群。

围绕目标,《实施方案》部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产业提质升级、筑基聚力赋能四大行动,并细化18项具体措施,对细分领域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一企一策,强化软硬协同、平台搭建、服务保障,以场景化推进技术范式、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企业形态全方位变革,为推进食品工业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食品工业涉及包含国民经济3个大类,18个中类、61个小类行业,量大面广、企业众多,既包含典型流程型工业,也包含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细分领域工艺装备特点、典型应用场景、企业转型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产业链价值链长,应用场景丰富,场景牵引是食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和内生动力。

工信部介绍,各地因地制宜已取得一些比较好的特色实践,比如,山东荣成综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柔性设计、智能制造等海洋食品产品全生命周期六大数字产业链,创建同行业唯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安溪建立“卫星+”数字农业+铁观音生产智能工厂;浙江绍兴打造智能酿造与贮藏“黄酒大脑”等。

各地实践表明,数字化技术对于食品产业创新具有显著作用。品种创新方面,通过消费大数据驱动食品产品设计的迭代创新、通过AI辅助精准营养食品创制,实现食品关键风味指标挖掘及品质智能化调控,开展大规模个性化研发定制等;品质创新方面,实现智能调度排产与精益生产管理,依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食品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等;品牌创新方面,通过全域营销助力优质品牌塑造,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加快融入全国大市场等。

工信部强调,要通过提升产品创新创造力、品牌价值塑造力、行业“食”尚引领力,在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需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关于下一步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工信部提到4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坚持统筹谋划与系统推进。指导企业科学评估、远近结合、一企一策、精准实施,发挥集群、园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完善技术服务、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

二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强化资源汇聚、平台搭建、监测评估、服务保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坚持场景牵引与问题导向。瞄定产业消费双升级趋势,强化供需适配,有效畅通“技术—场景—产业”循环,加快培育一批优质服务商和先进适用、成熟易用解决方案。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与安全可控。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转型,加快先进技术装备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提升产品本质安全水平。(夏小禾)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