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 实现全价值链跃升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优势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纺织工业数字化变革浪潮,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日发布了《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当前,纺织工业正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绿色低碳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传统生产模式存在效率低、能耗高、协同弱等结构性矛盾,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产业生态。
《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7年,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超过70%,打造1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6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集群/园区,培育推广200个以上示范作用强、易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解决方案;到20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纺织工业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变革和创新,实现纺织工业全价值链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奠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该行动聚焦以下具体任务:研发关键核心新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关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坯布瑕疵检验、染化料测配色等技术瓶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服装家纺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推广纺织高效短流程设备、专用自动化设备、在线检测设备的更新改造;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纺织行业数据管理体系,形成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区域级、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部署,鼓励企业实施工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定纺织工业重要数据识别指南;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研发纺织专用算法与智能装备;提升疵点检测、判断和分类的准确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行业知识融合,优化生产工序。
为推动纺织工业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实施方案》围绕培育壮大多样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出实施“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具体聚焦以下任务: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支持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客户需求,推广协同设计、云设计等方式,实现量身定做;构建服装服饰产品图案、民族特色专属纹样、素材、版型等数据库;发展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打造共享车间、工厂;拓展服务化延伸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支持企业构建用户画像和需求预测模型,开发3D数字化虚拟展演平台,丰富产品体验方式和宣传渠道;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生态系统,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
为推动纺织工业从传统制造向高附加值、可持续、开放协同的方向迈进,《实施方案》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具体聚焦以下任务:推动材料与产品高端化跃升,通过工艺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高性能纤维生产与应用水平,推动智能可穿戴产品发展;加快纺织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数字化集成应用水平;实施纺织服装智能制造进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制造智能化应用;加速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化转型,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与资源循环水平,实现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纺织行业与多领域的融合化发展,构建纺织行业大模型,推动“数据+模型”深度分析和业务资源协同;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微改造”,加强“数字育种”技术的交流对接;增进与服务行业的数据交换,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建立数字化转型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
此外,《实施方案》还聚焦纺织工业流程复杂、工艺参数多、人工依赖度高、供应链协同难度大等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六大关键场景改造路径,形成了“一场景一策略”的差异化解决方案体系。
其中,工艺设计聚焦构建知识库、智能配色系统,实现染化料自动配送与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印染车间智能排产通过系统联动,结合动态排程算法提升小批量订单响应能力。物料精准配送依托吊挂传输和AGV协同,打通裁剪、缝制、制衣、仓储全流程,实现“不落地生产”。服装个性设计借助AI趋势预测与3D虚拟试衣加速个性化设计迭代。产品质量追溯通过构建质量大模型,应用机器视觉与知识图谱等实现坯布瑕疵智能分级与质量追溯。供应链协同管理基于云端平台贯通上下游数据,实现订单、库存、物流实时共享与智能调度。通过场景化技术融合,为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用的技术路径与实施范式。
通过机制优化、资源整合、生态构建与人才赋能的系统性保障,《实施方案》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撑。在政策引导方面,要求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优化政务服务,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提出利用产融合作平台对接融资需求,鼓励信贷和担保支持,推进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融资。在研究评价方面,加强数字化转型水平监测,发布转型发展指数,开展区域评价,提供规划和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编写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教材,提供相应课程,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