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海关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8月25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海关忠诚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海关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高水平开放迈上新台阶
孙梅君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累计查获涉政涉枪涉爆等违禁物品515万件,检出传染病70余种18万例,处置不合格商品20多万批次,坚决把不安全风险挡在国门之外;综合治税,依法征管,累计征税9.7万亿元;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累计侦办走私犯罪案件2.3万起。
通关便利化方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我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一网通办”事项达到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了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线上、掌上通关办事已经成为常态。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监管模式,让全程物流“一次申报”“一单贯通”。“智慧旅检”覆盖80%的航空口岸,旅客可实现无感通关、快速通关。通过持续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口岸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总数已达311个,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关通全球、物达八方”让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更广泛、更密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不到两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5的进出口总值。
“我们正全力以赴做好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各项准备工作,出台海关监管办法,完成‘二线口岸’验收,上线智慧监管平台,近日还将发布‘二线口岸’报关规范等3份制度文件,确保于12月18日正式启动。”孙梅君透露。
此外,我国创新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等新业态监管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外贸新动能加速提升,产供链更加安全稳定。孙梅君提到3点:一是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二是进口来源更广,“十四五”期间新增准入81个国家(地区)的271种农食产品,大宗商品、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多元化;三是区域结构更优,东部地区稳量提质,中西部地区发力起势,进出口年均增长7.9%。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今年1—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我国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孙梅君强调,我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反制霸凌行径,贸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广。“十四五”以来,我国对外签署合作文件519份。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挑大梁”
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施封闭管理的特定区域。作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贡献了全国1/5的进出口总值,其海关监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
“说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特殊,原因有两个。”王军介绍,一是政策优,进口入区可以享受保税、免税,许可证件管理相对宽松,出口入区可以享受退税,多重政策红利叠加形成助力企业发展的“强力磁场”;二是功能全,区内可以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检测和保税维修,多元业态汇集形成促进外贸增长的“强力引擎”。
“十四五”期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增19个,总数达到174个。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布局更加优化,已实现全国各省区市全覆盖。2024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值比2020年增长超过三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
王军总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主要成效可概括为“四大平台”。一是跨国产业的承接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制造业巨头入驻,同步带动国内投资,辐射周边经济,促进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比如,重庆市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六大国际知名品牌为龙头,配套2300多家本地上下游企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
二是开放发展的关键平台。河南、四川、重庆这些既不临海又不沿边的中西部省份,凭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持,近年来外贸增速迅猛,这些省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占到本地外贸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力推动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是新兴业态的培育平台。近年来,检测维修、融资租赁及期货交割等新业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蓬勃兴起,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价值链、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四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在国务院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海关的改革有68项,其中18项来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彰显了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王军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功能多元化、产业高端化、贸易便利化、管理协同化转型升级,为服务我国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智慧海关建设步伐加快
“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加快智慧海关建设步伐,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的海关监管服务新形态正在形成,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4年12月,中国海关与世界海关组织合作开发的全球“智慧海关”上线。目前,注册国家(地区)已达到142个,为全球海关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孙梅君介绍,智慧海关建设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装备设备更智能,广泛应用了检查机器人、非侵入式检查设备。以进口铁矿石为例,在卸货通道上加装近红外光谱议、高速图像识别系统和自动采样机器人,可以边卸货边检查是否属于固体废物、是否夹杂其他物品,平均压缩通关时间15个小时以上。此外,口岸还配置有H986集装箱检查系统、行李邮递物品CT检查设备等,可以通过智能审图,快速识别伪报、瞒报和违禁物品。
二是数字赋能更深入。比如,在跨境电商监管领域,打通海关与平台企业、支付机构的数据通道,实现电子订单、支付单、物流单“三单”的智能比对,合规商品“秒级”验放,最高处理速度可达每分钟8.5万票,满足了快进快出和优进优出的需要。同时,上线进出境邮件“一站式”办理平台,线上办、方便办、免费办,受到了用户欢迎。
三是风险防控更精准。开发大数据智能风险布控模型,从100多个维度,对每份报关单实时进行风险甄别,自动布控拦截高风险报关单,查获率比随机布控提高16个百分点,有关案例已入选世界海关组织《经修订的京都公约指南》。
四是通关服务更高效。比如,推广远程视频查检模式,企业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实现随报随检,压缩通关等待时间80%以上。此外,通过电子申报、联网测温、图像识别等方式,实现旅客无感通关、快速通关。
孙梅君表示,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智慧海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国海关监管服务的体量大、链条长、领域广、类型多,也为智能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智慧海关总装集成、业务模式系统重构,全面推进海关工作现代化。(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