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拓宽体育器械产业发展新空间

日期:2025/09/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意见》提出6项20条重点举措,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新办近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2021至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向社会公开发布《意见》。《意见》提出6项20条重点举措,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表示,《意见》是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新部署,为下一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总体发展目标清晰,二是下决心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三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李静说,《意见》从供需两头发力,深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亮点很多。从供给端看,一是关注体育赛事,既要“好看”,又要“好办”。二是聚焦培育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引导更多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齐头并进,大众对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不断释放,这对场地设施、体育器械制品的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育器械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育器械供给能力的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强化供需协同,统筹推进体育器械产业发展。

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增幅高达34%,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生产企业有8家,累计培育了体育器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也不断壮大。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河北张家口建设冰雪装备领域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了泉州现代体育产品、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目前,我国体育器械产品体系逐渐完备,形成冰雪器材装备及配件、其他体育专项运动器材及配件、健身器材、运动服装鞋帽、户外运动器材、运动康复训练器材、体育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以及体育场馆用设备等21类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了竞技体育、大众运动、运动康复等不同群体和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竞技体育方面,雪车、客运索道等产品亮相冬奥会,短道速滑服、滑雪板等产品驰骋亚冬会,举重器材、山地自行车、乒乓球系列产品、运动鞋服和柔道赛场设施等产品也成为夏奥会的“常客”。大众运动方面,先进适用、物美质优的运动器材不断涌现,小型健身中心、智能健身设备等走进社区,进入家庭。运动康复方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超低温冷疗舱及冲击波治疗仪等可以缓解运动疲劳,助力肌体康复。

“从室内到户外,从专业运动到日常健身,体育器械正以更智能、更适配的方式融入多元化场景,产品也呈现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新特征。”王卫明特别提到,技术进步步伐正在加快。

例如,虚拟自行车比赛、虚拟赛车及虚拟赛艇等依托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运动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相隔千里之外的群体同台竞技;内置碳纤维板的跑鞋可以实现快速吸震,并将冲击力转化为动力,助力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得又稳又快;可折叠智能跑步机、可自由拼接的哑铃架、小型化的动感单车,兼具便携与专业性能,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智能调节阻力的划船机,以及智能健身镜等人工智能产品,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还能实时监测心率、步频等指标,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运动爱好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方案。

“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也很快,随着体育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王卫明总结道。

“从室内到户外,从专业运动到日常健身,体育器械正以更智能、更适配的方式融入多元化场景,产品也呈现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新特征。”王卫明特别提到,技术进步步伐正在加快。

例如,虚拟自行车比赛、虚拟赛车及虚拟赛艇等依托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运动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相隔千里之外的群体同台竞技;内置碳纤维板的跑鞋可以实现快速吸震,并将冲击力转化为动力,助力运动员在比赛中跑得又稳又快;可折叠智能跑步机、可自由拼接的哑铃架、小型化的动感单车,兼具便携与专业性能,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智能调节阻力的划船机,以及智能健身镜等人工智能产品,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还能实时监测心率、步频等指标,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运动爱好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方案。

“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也很快,随着体育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王卫明总结道。(夏小禾)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