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如何应对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潮”?

日期:2025/11/05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已发布实施的相关标准及其应用成效。

为给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完善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已发布实施的相关标准及其应用成效。


强化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介绍,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标准引领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与产业协调配套。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5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组建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强化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动力电池结构复杂,应用场景多样,涉及行业众多,给高效回收利用带来挑战。为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工作统筹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正在共同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汇聚原材料、电池生产、整机装备、回收拆解、化学处理、再生利用等相关行业力量,统筹规划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面向汽车、船舶、储能、轨道交通和飞机等领域电池回收利用需求,尽快出台一批重要国家标准,为高水平标准供给提供技术组织保障。

三是深入推进标准实施应用,强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推进上述国家标准外文版的研制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全球化推广应用。

刘洪生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与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标准研制速度,出台一批重要标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加强技术组织建设,加快成立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做好标准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套,做好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高水平标准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围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发布,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收集储运方面,面向动力电池收集、分类、包装、运输、装卸与搬运等需求,研制了相关国家标准,保障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标准明确了动力电池包装绝缘、安全分类、运输箱体、信息追溯等通用要求,推动实现退役电池溯源可控、运输安全与高效回收。

在物理处理方面,开展了动力电池拆解、放电、破碎分选等国家标准制修订,有效促进了动力电池物理处理规范化发展,保障物理处理过程的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要求、作业程序及管理要求等,为动力电池安全、环保、自动化拆解提供了重要指导,该标准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在化学再生方面,围绕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中间产品、检测方法与三废处理,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规定了再生利用技术和环保要求,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行业节能降碳。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系列标准规定了有害物质处理流程,确保再生利用环节污染可控,推动实现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刘洪生介绍,下一步,将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和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相关国家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更好发挥标准支撑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用。


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工作

目前,欧洲、韩国等区域和国家陆续制定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例如,2023年欧洲发布《电池和废电池法》,提出电池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相关的要求,包括再生材料使用、废弃电池收集率、回收效率及材料回收利用率等;2024年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发布《废旧电池的回收效率和材料回收目标的计算和验证规则》;韩国2023年发布《含有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和电池组—用于再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要求》国家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介绍,在国际标准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标准制定尚处于早期阶段,国际电工委员会蓄电池和蓄电池组技术委员会(IEC/TC21)在二次电池二次使用方面开展了一定探索,制定发布了IEC 63330:2024《二次电池梯次利用 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3338:2024《二次电池和电池组再利用和重新利用通用指南》。

当前,我国专家正在积极参与电池性能评估方法和分类、退役电池回收通用指南等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我国牵头提出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截至目前,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实现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全覆盖。

郭晨光表示,我国是动力电池生产大国,也是回收利用基础和标准化工作基础最雄厚的国家。下一步,将引导更多动力电池生产、使用和回收利用的中国专家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同各国加强务实交流,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际标准化方面贡献中国经验和力量,持续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保障重要金属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金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了“城市矿产”新来源,能够高效提取和再生利用这些重要金属,将有效降低对原生矿产的开采和进口,这既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力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刘洪生介绍,市场监管总局相继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在保障动力电池中的重要金属资源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规范回收体系建设,面对回收网络缺乏统一规划、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回收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管理规范 第2部分:回收服务网点》等国家标准,详细规范了回收网点的选址、设施和人员等建设要求,并明确动力电池从接收、存储、转运的全流程操作规范,保障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源头合规性和过程安全性,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为后续综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界定关键中间产品属性,在再生利用过程中,黑粉作为重要中间产品长期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不仅影响国内金属提取的稳定性和效率,而且影响了黑粉海外进口。《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明确了再生黑粉的定义、分类、化学成分含量、有害物质限量等关键技术要求,有利于提升国内再生黑粉产品质量,确保下游冶炼过程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三是提高资源回收效率,资源回收率低,一方面会造成矿产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增加“三废”排放的环境负担。对此,《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国家标准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资源回收率指标,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通过提升回收率,促进企业投入研发先进的再生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最大程度地回收重要金属资源。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再生利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溯源与核算、再生材料认定和使用率计算方法等关键标准制修订,提高再生利用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保障重要金属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维护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安全。(崔宏媺)

文件阅读
    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