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装备产业迎高质量发展路线图:2030年达世界先进水平
节水装备是节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础和支撑。为加快以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联合发布实施《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过去十年里,我们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完善工业节水政策标准体系,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优化工业用水结构,工业节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工业节水政策体系,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起工业节水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发布了5批534项重大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三是实施重点行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培育了4批197家水效领跑者,促进企业水效对标提效。四是加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围绕用水过程循环、区域产城融合等典型模式,遴选了32家试点企业园区、58个典型案例,推动企业内部废水梯级利用、循环利用。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具体到工业领域,2024年工业用水量为97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工业还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但是,节水装备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适配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节水装备供给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情况,相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节水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提升节水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领域供水、用水和循环利用等节水装备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效循环冷却、高端膜分离、智慧用水管控等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应用。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节水装备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建立节水装备中试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到2030年,构建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节水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施方案》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围绕推动供水、用水、回用装备发展和数智化转型提出4项重点任务。
围绕“供水”,增强供水装备技术创新水平。聚焦净水、非常规水利用及特殊用途水处理装备,重点攻关高精度、大通量、低能耗且抗污染过滤设备,以及新型软化设备等,突破多元化制水关键装备瓶颈。
围绕“用水”,提高重点用水装备节水效能。聚焦洗涤、循环冷却、凝结水回收利用、高效灌溉装备,重点攻关洗涤水分级处理回用、高效集成式凝结水回收设备等。特别是针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节水需求,因地制宜推广高效制冷散热装备。
围绕“回用”,突破废水循环利用装备技术瓶颈。聚焦膜分离、浓水深度处理装备,重点攻关智能化膜分离、分盐与蒸发结晶一体化设备等。
围绕“数智化”,聚焦提升装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智慧化节水应用场景、构建数智化节水管理平台等任务,重点打造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节水典型应用场景等。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水利部做好《实施方案》宣贯实施,在政策、标准、创新、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加快推动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节水装备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企业积极采购节水装备。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先进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其次,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依托节水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健全节水装备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标准化图谱。加快节水装备重点领域急需标准的研制,推动节水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再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水装备攻关,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利用多双边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有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最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平台,开展节水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培训。加强节水装备制造等相关学科建设,培养节水学科应用型人才,实现节水装备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链接。(夏小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