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日期:2017/05/27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中国制造2025》政策只适用于国内企业?政策对中外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所限定?针对这些外界的疑问,5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一一回应并多次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所有政策措施是普遍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对于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存在限制外商投资的做法。

《中国制造2025》政策只适用于国内企业?政策对中外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所限定?针对这些外界的疑问,5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一一回应并多次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所有政策措施是普遍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对于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存在限制外商投资的做法。

辛国斌说,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还是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公开、透明、开放的原则。制定过程中,问计于内外资企业,许多跨国公司也做出响应,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贡献了智慧。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再次公开明确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外资企业同等适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政策措施。

“这一战略实施两年多来,外商参与了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具体项目,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辛国斌说。

比如,在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方面,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国家增材制造创新联盟已有3家海外成员单位;在智能制造方面,南通中远川崎船舶有限公司的船舶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被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厦门的ABB开关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罗西尼表业等外资企业均获得“质量标杆”荣誉等。

辛国斌还举例道,今年5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该项目就是中外企业合作的典范。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其中仅一级供应商中就有十几家海外企业。

对于外界的担忧和质疑,辛国斌认为,存在着误解和误读。他特别强调,高科技产业从来都不是靠保护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其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扶持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不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要靠企业,政府是无法代替和左右的。

“在扩大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达国家有不少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我国实行出口禁运和严格限制。”他认为,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既然发达国家对此限制,我们就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来攻克这些瓶颈和短板。

近期,一些中国企业出于自身战略考虑,收购兼并了外资企业,这些都是市场行为,也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自主选择,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强制要求过,《中国制造2025》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事实上,一些中国企业在境外却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部分国家加大了对这些市场行为的审查力度。所以,希望各界能够公平看待这些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超过1.8万亿美元,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外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分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辛国斌还指出,关于中外企业市场份额的表述,很多是由一些研究机构作出的分析预测,是一种导向性指标,并不具有行政约束力,也不是代表政府必须实现这些目标。“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我们欢迎更多外国企业参与到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来。”他说。(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