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徐东华:人才发展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

日期:2018/11/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对于中国打造制造业强国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近日举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五羊杯”全国首届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期间,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接受了《机电商报》记者的采访。

“对于中国打造制造业强国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近日举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五羊杯”全国首届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期间,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接受了《机电商报》记者的采访。

当前,全球正进行新一轮产业变革,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来看,人才乃制造业兴衰的重中之重。

传统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德国,透视其工业化“弯道超车”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结构合理,即从顶端研发的科学家到底端实操的技术工人,呈完整的正金字塔结构。

“以汽车工业为例,韩国只有5000万人口,但汽车工业就很发达,德国也是如此,因此,并不是说市场大就能成为工业强国。”徐东华指出,中国发展制造业不能光靠市场大,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找准并补齐短板,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而高技能人才正是眼下较为突出的短板之一。

从中国技术人才的现状看,近年来,大量人力涌入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制造业的吸引力有所下滑。“年轻人对金融业趋之若鹜,甚至宁愿去服务业也不做技术工人,导致制造业人才问题日益显著。”徐东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制造业人才培养失策的痛点。

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而且,未来十年内,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还将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

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真才难求,另一方面是技工找活不易、就业压力山大,制造业人才调结构、提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只有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制造业才能看到希望。

“谈到人才供需对接,待遇问题不可回避。”徐东华说,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导致行业吸引力不强。而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大学教授。事实证明,只有提高待遇,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制造业中来,制造业才能看到希望。

今年3月,我国发布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明确了加强技能人才激励保障等措施。10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又提出了加强技能人才激励表彰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工作等。

此外,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2017年,中国上海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作并成功获得举办权。同时,我国每年组织60余项国家级各类竞赛,每年有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参加竞赛,技能竞赛的蓬勃开展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羊杯”全国首届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职业技能竞赛就是面向汽车制造业选拔优秀实用型人才的国家级赛事。记者从决赛现场获悉,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广汽本田的选手曾俊钦、黄河沛、孙庆勇获得大赛一等奖,将推荐参评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术能手”。同时,由于曾俊钦在决赛的笔试和实操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将推荐参加中国全国总工会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