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有哪些变化?

日期:2021/01/1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对“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进行了预判。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竞争正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必须向基础创新、引领创新转型。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等诸多特点。但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内外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对“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变化进行了预判。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竞争正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必须向基础创新、引领创新转型。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报告称,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与此同时,2020年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挑战。

首先,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当前几乎所有行业的价值链体系都开始更多地向研发和创新倾斜,要素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随着传统成本型竞争优势的逐渐消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越来越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

其次,在全球共同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形成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护现存的产业链优势,并保证其未来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加大对技术转移、跨国投资等方面的规制性措施的调整力度。

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如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认定,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强度等方面,目前各国的规制规则大多落后于技术发展,全球也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差异极大。这些规制问题将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此外,疫情预计在短期内难以结束,将给全球经济造成长期波动风险,这对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直接不利影响,部分领域的海外市场需求受到明显冲击,被迫转向拓宽国内市场空间。

国内经济步入转型期

报告还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中,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创新阶段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比如,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大多是在国外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国内应用模式创新,生物医药产业中仿制药占比极高等。随着技术水平提高,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间的技术代差快速缩小,这就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必须向基础创新、引领创新转型,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是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内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相较于以往在快速提升,而相较于国际先进的距离在快速缩小。这样的结构变化,使得像光伏组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将不复存在。“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好强大的国内市场作用,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消费增长迅速、发展纵深巨大的独特优势。

三是产业布局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需要关注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新兴产业提出新要求,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布局政策关注点的层级也需要提升,不应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而应将重点转向区域集群的建设。

201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12个重点领域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共涉及22个省(市、自治区)的66个集群。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布局相关工作。

新技术带来发展新红利

报告还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将当前的主要技术进展归纳为信息科技、生命健康、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深空深海深地探测6个方面。而从具体产业发展的角度,全球独角兽企业可以视为一个观察新产业、新技术突破的窗口。通过梳理186家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独角兽企业可以发现,明显具有主导驱动力,并将在下一步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技术群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仍是创新热点。同时,量子信息、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加快应用普及。代表企业包括商汤科技、Samsara等。

二是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技术正在从更为根本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质,进而在生物产业内部形成以新药创制、基因技术应用服务、新型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点。代表企业包括碳云智能、联影医疗等。

三是绿色技术。分布式发电、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高效燃料电池等技术推动了一场能源革命,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应用比例不断提升,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动力结构转型不断深化,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代表企业包括小鹏汽车、Northvolt等。

四是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增材制造、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超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又为制造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代表企业包括大疆、Desktop Metal等。

五是新空间开拓技术。近年来,深空深海深地探测技术取得快速进展,直接导致了太空、海洋等空间的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代表企业包括Space X、OneWeb等。(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