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机工智库:变局与应变之策——务实创新,践行新型工业化

日期:2023/11/17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2023年11月16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3)”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融媒体中心举办,并通过九州云播平台在线直播。会上,机工智库研究员以“如何应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与技术风险”“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我国机床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重构产业价值创造体系”等话题为切入点,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2023年11月16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3)”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融媒体中心举办,并通过九州云播平台在线直播。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正经历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此次发布会以“变局与应变之策——务实创新,践行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探寻新时代新征程下我国制造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破局之路。

会上,机工智库研究员以“如何应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与技术风险”“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我国机床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重构产业价值创造体系”等话题为切入点,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应对贸易与技术变局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在题为《中国制造面临的贸易与技术风险》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国际秩序重构期、大国博弈关口期、经济风险积聚期和科技创新突破期四期叠加的世界动荡变革期。全球制造业正从过去的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未来或将构建以信任为主导的全球化。在贸易与技术变局中,各国纷纷充实政策工具箱,明面是贸易与技术规则的重置,暗流则是抢占未来制高点。

“伴随着全球规则重塑、供应链重构、新兴技术重新界定,中国制造在贸易与技术层面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加大。”赵秋艳分析,一方面,主要国家为了确保在关键领域、新兴技术、基础技术等方面的主导地位,通过出口管制、对内和对外投资审查、经济制裁等各种政策工具,以及联合盟友堵住技术漏洞,实现对外“限制别人”;另一方面,主要国家强调现代工业战略,强化产业扶持措施,引导制造业回流,构建与盟友及合作伙伴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国内资金的有效性,对内实现“发展自己”。

中国制造业贸易和技术领域的风险亟待政府、产业和研究机构合力探讨应变之策。报告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国情界定基础技术和新兴技术范围,夯实基础技术,布局新兴技术,加强部门和政策的联动性;产业界加强技术创新,客观理性看待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外溢,针对可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共赢;智库应当深入研究新型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从更广泛的政策工具考虑其协调性、有效性,提供可参考的应对之策。


小企业大创新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经跃升成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面向全国300家中小型制造企业展开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覆盖全国10余个省份和25个国民经济行业。

机工智库研究员黄伟东在题为《善于“织网” 小企业也能大创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最佳试验场,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75%的技术创新。

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梯度培育政策的核心也是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些受到广泛关注的专精特新企业,其数量仅为5200万中小微企业的0.6%,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意愿,但其创新能力总体偏弱。大企业有资源进行自驱式正向创新,而广大中小企业仅能依靠有限的财力和资源进行市场应激型创新,因此中小企业创新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黄伟东认为,“织网”能力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的高度。不仅包括内部织网,即创新愿景的内部组织化,还包括外部织网,也就是在遭遇创新天花板时,中小企业积极连接外部创新资源,设计新的研发合作模式来突破自身能力边界,使其成为更广阔知识网络中的创新节点。其中,数字化是实现内外快速联通的有效手段。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织网”能力存在三大难点。一是“织网”能力不足,小企业难以接近大科学;二是“织网”动力不强,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创新定力;三是“织网”过程不畅,难以开展全产业链创新。

黄伟东建议,解决中小企业创新难点需要“三力协同”。政府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多主体合作,增强外部环境支撑力。企业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诊断和对标,完善研发组织建设,加强开放合作等,提升创新内生力。服务机构方面,要重点提升资源、要素、知识的连接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整合资源、成果转化和价值输出能力。


国产刀具高端化转型

刀具行业被称为“工业牙齿”,其全球市场规模约2800亿元。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硬质合金可转位刀具应用越来越广,对刀片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刀具市场规模已经接近500亿元。

机工智库研究员韩景春在题为《从切削刀具产业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高端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国产刀具市占率不断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刀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可以基本满足加工制造的需求,另一方面,国产刀具有价格优势、交货期优势和服务及时的优势。

韩景春表示,我国数控刀具行业在细分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且进口刀具价格远高于出口价格。存在价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刀具产品在原创性解决方案、配套能力、服务和质量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仍存在差距。但是,同类产品的进出口价差在缩小,体现出国产刀具向中高端发展的趋势。

调研结果还显示,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等机械性能优异的钛合金、镁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量逐年提升,而铸铁、普通钢等机械性能弱的基础材料使用量逐年下降,体现出我国基础工件材料高端化发展趋势。此外,轻量化材料的使用量均呈现逐届递增的趋势,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量增长幅度显著。

韩景春建议,针对切削刀具产业技术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刀具企业应加强涂层工艺的研究,并通过刀具磨损智能监测系统减少磨损所带来的损失。

针对刀具企业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提供的切削参数参考价值不高等问题,韩景春建议,刀具企业与用户企业加强合作,精进生产工艺,加强出厂前工艺验证,建立智能型切削数据库,提供更广泛、更精确的切削参数,减少制造企业的试错率。

此外,报告还提到,切削刀具存在高端市场受制于人、低端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对此,韩景春建议,国内刀具企业不断加大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中高端领域产品研发,提升制造能力。尤其是中小企业,要选好发力赛道,调整产品路线、销售策略,实现差异化,赢得自己的市场。


寻找“向上”的力量

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到全世界制造业规模的30%,部分行业竞争力实现全球领先,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既面临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挑战,也迎来全球价值分配体系在动荡中重构的战略机遇。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但产业链地位还有待提高。

如何在5天内生产2000种产品来满足全球高端客户?为什么难以设计出高价值的产品?如何开展高水平的系统集成?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所长陈琛在调研中发现,大量企业开始向上探索,不断探究“如何满足客户更快、更高的要求”,以及“如何实现价值链跃升”。

在题为《寻找“向上”的力量 重构产业价值创造体系》研究报告中,陈琛指出,数字化力量正在驱动价值链的加速解构和重构,并不断构成新的价值创造体系。一方面,技术带来新产品、新工艺、新赛道;另一方面,数字化带来新型的分工模式,使效率大幅增加,成本大幅下降,柔性大幅增强,质量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形成了3种形态:一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价值的创造体系;二是基于链主企业的新价值体系;三是基于生态平台的新价值体系。

他建议,制造企业必须重视知识,构建知识驱动型价值系统构;重视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规划数字化路径;不断融入向上的势能,在发现价值中创造价值,在网络连接中实现价值,持续创造并管理独特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