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日期:2023/11/2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顺利实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利审查政策标准持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顺利实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利审查政策标准持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480.5万件和4512.2万件,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制定实施,专利开放许可等制度加快落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持续加强。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通过建立高标准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启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政策措施,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方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均超99%,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实现“应开放尽开放”。

此外,我国还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设立中国办事处和上海仲裁与调解中心,合作建设10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实现244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履约,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1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正草案)》。修改主要涉及5个方面:完善专利申请制度,便利申请人和创新主体;完善专利审查制度,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加强专利行政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加强专利公共服务,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新增外观设计国际申请特别规定,加强与海牙协定的衔接。

赋能民营制造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围绕知识产权赋能民营制造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扩大民营制造业领域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首先,加强技术赋能,帮助民营企业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精准对接,加强专利技术供给,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在制造业领域投资的信心。2022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22个省份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已达成许可近万项。目前还在进一步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盘活存量专利,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按照制造业产业细分领域向民营企业匹配推送专利技术,促成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和转移转化。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民营企业敢于投资。面向民营企业建立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经营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和维权援助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0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制造业领域,备案企业超过12万家。

再者,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与国有大型银行密切合作,协调推出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支持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950.3亿元,同比增长52.9%。其中,融资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性质押项目占71.6%,惠及中小企业1.8万家,同比增长41.7%。

强化全链条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强调,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强化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

一是持续加强立法修法,强化法治保障。及时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填补知识产权立法空白,细化各项制度规定。特别是加快建立面向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为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二是提升审查质量效率,加强源头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授权的及时性和权利的稳定性,夯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源头基础。

三是促进工作衔接配合,加强协同保护。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促进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执行一致,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既发挥好行政保护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又发挥好司法保护权威性、终局性作用。

四是压实各方保护责任,强化社会共治。引导行业和企业认真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推动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普法宣传。

五是适应侵权新的特点,加强技术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体推进。

目前,围绕加强全链条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正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进一步织牢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助力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字资源、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副局长、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截至2022年底,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为127.3万件。其中,2022年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9.6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42.6%。

此外,来华申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的国外企业数量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6418家增加至2022年的7613家。截至2022年底,来自95个国家(地区)的权利人在华拥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32.7万件,反映出国外相关企业对我国数字经济市场的高度重视。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数据这一信息时代的“新能源”。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5%,位居全球第二。如何保护、运用好数据“新能源”,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

申长雨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梳理了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例如,提出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应符合3个条件,包括依法依规获取,经过一定规则处理,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集合。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地方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及深圳8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上线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已累计向经营主体颁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超过2000份。各试点地方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已超过11亿元。(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