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全球机床产业在复苏中迎来结构性变革

日期:2025/04/28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4月20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机床制造业CEO论坛”在京举办。作为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 2025)的重要配套活动,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发表演讲。

2024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有所恢复,但不同区域复苏节奏不一,显现分化态势,机床产业也不例外。4月20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机床制造业CEO论坛”在京举办。作为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 2025)的重要配套活动,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发表演讲。

与会专家表示,机床行业数据显示,高端制造标杆的美国、德国市场波动明显,中意贸易面临调整,瑞士产业遭受冲击,而日本市场前景看好。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体量与持续的创新活力,成为全球机床产业的“稳定器”与“创新场”。专家呼吁全球携手,重塑机床供应链协作体系,共同应对诸多挑战。


各国市场表现分化

全球机床产业在复苏的进程中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来自各国的最新行业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不同市场的迥异走向。

作为全球高端制造风向标的美国市场,其周期性波动尤为显著。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会长道格拉斯·K·武德表示,2024年,美国机床产值70.59亿美元,同比下降13%;消费规模118.28亿美元,同比下降8%。值得注意的是,在下行趋势中已现结构性转机——尽管2024年全年订单总量同比下滑3.8%,但自2024年11月起已形成连续3个月的环比增长曲线(2024年11月增长12.4%,12月增长5.4%,2025年1月增长5.7%)。其中,航空航天、半导体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强劲需求正成为主要驱动力。

全球高端制造的另一大标杆,德国机床产业在2024年遭遇了“增长失速”。尽管维持全球第二大机床生产国地位(2024年机床产值102亿欧元)及最大出口国优势(2024年机床出口额77亿欧元),但核心指标令人忧心——对华出口额断崖式下跌43%,本土订单总量萎缩17%。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中国事务专家宋娜指出,德国机床行业需加速向“区域化生产”转型,同时巩固切削技术和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中意机床贸易则呈现双向波动局面,双边贸易结构性调整压力凸显。意大利驻华贸易协调官彭飒彬表示,2024年中意机床贸易呈现“双向收缩”态势:意大利对华出口同比下滑13.1%,中国对意出口同样出现下滑。虽然意大利机床行业在欧盟仍保持领先地位,但中意双边贸易正面临挑战,尤其意大利对华出口增长乏力。同时,中国机床出口呈现多元化增长,对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显著。

全球经济衰退对瑞士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2024年,瑞士机床产业产需双降:生产规模同比锐减21%,出口总额收缩12%。德国、中国、美国等核心出口市场普遍承压,均出现不同程度收缩。不过,能源、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的短期需求逆势增长,构成了产业缓冲带。瑞士技术产业协会机床制造商部秘书长克里斯托夫·布莱特呼吁,加强自由贸易合作,以应对供应链波动挑战。

相比之下,日本市场被普遍看好。日本机床制造商协会(JMTBA)会长稻叶善治指出,2024年日本机床订单总额与2023年基本持平。其中,内需市场增长7.4%,同时出口占比仍维持70%的高位。在半导体和汽车行业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日本国内对飞机和人工智能相关设备的投资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相关协会预测,2025年下半年,日本机床行业将逐步回暖,全年产值有望达1.6万亿日元,同比将增长8.8%。


中国成为“稳定器”与“创新场”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占全球市场份额 32.5%)与生产国(占全球市场份额32.1%),已然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人民币 34 万亿元,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首位,为机床产业创造了规模庞大且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毛予锋强调,中国正依托“两新”政策和 “两重”部署,大力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加速升级。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一趋势吸引了德马吉森精机、山崎马扎克和通快等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如今,这些企业不再仅仅将中国视为重要的销售市场,更将其定位为技术迭代升级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战略支点。

“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为全球机床企业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毛予锋说。


全球协作应对不确定性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高筑、成本与零碳目标矛盾、人才技术瓶颈和新兴市场拓展等难题,正成为横亘在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阻碍。在本次行业交流中,演讲嘉宾深度聚焦全球机床行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一致认为,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机床供应链亟需通过重塑全球协作机制破局。

在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层面,美中科技博弈持续升级,俄乌冲突引发连锁反应,红海航运危机加剧物流风险,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全球机床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中国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大立指出,中国台湾地区机床产业正积极通过分散出口市场,深度引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等策略,全力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德国企业则加速推进 “本地制造、本地销售” 模式,以此有效规避关税风险。

在成本与零碳目标的博弈中,尽管实现净零碳排目标不可避免地推高了生产成本,但来自日、德两国的行业代表依然坚定呼吁,应进一步加强绿色机床技术的研发投入。如今,绿色机床与循环经济模式已然成为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全新标准,引领着产业升级方向。

面对人才与技术瓶颈,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合成生物学等跨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塑着机床产业生态。生成式 AI 技术能优化生产流程,数字孪生技术则大幅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然而,AI 及跨领域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多数与会企业代表均表示,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育人与创新机制迫在眉睫。

在市场拓展方面,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墨西哥、土耳其等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机床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同时,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量机遇。

毛予锋说,尽管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持续深化的政策红利,以及蓬勃的创新活力,将为全球机床产业注入宝贵的“确定性”。他呼吁各国企业摒弃壁垒,加强深度协作,共同攻克供应链、技术及环境等多重挑战,携手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