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布局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正重塑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层逻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载体,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已形成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面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供给等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未来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系统性跃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革命性提升。
报告指出,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三重显著属性:高科技属性使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打破传统技术壁垒;高效能属性依托资源优化配置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空间;高质量属性则聚焦于满足消费者高品质需求,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其催生机制源自三大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创新发展的“引擎”,通过构建全新技术体系推动生产力跃升;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是“保障体系”,借助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实施路径”,通过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优化产业结构。
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载体,以突破性前沿科技为支撑,聚焦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虽处于产业萌芽期,却蕴含着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变革力量。
报告分析,未来产业的独特属性体现在5个方面:技术颠覆性决定了产业变革方向,发展不确定性凸显早期探索特征,巨大成长性赋予其爆发式增长潜力,外部融合性推动跨产业技术创新,先发锁定性则形成专利、标准等竞争壁垒。
近年来,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已形成阶段性成果: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北京、上海等地还结合产业特色制定了专项政策;区域布局上,上海未来健康、浙江人工智能等特色领域初步形成集聚效应;技术突破方面,新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等领域专利布局优势显著;平台建设上,“大科学装置+实验室+产业载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装置集群。
多重现实挑战不容忽视
“然而,未来产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报告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供给和资本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区域协同方面,部分地区产业规划存在赛道趋同现象,多地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纳入重点发展方向,部分区域因未能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出现了布局规划与实际承接能力脱节的情况,可能引发资源错配与低效竞争。
在创新体系构建中,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相对较低,以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前沿领域,存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链条不畅、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在人才供给侧,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存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能力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待提升的状况,同时高端创新人才的区域流动不平衡问题仍需关注。
在资本要素配置上,资本市场对投资回报周期敏感,而未来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使得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存在一定缺口,影响创新成果持续产出与产业化进程。
两者协同作用
报告强调,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深层逻辑关联。未来产业通过内部策略与外部支撑协同发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其中,内部策略聚焦技术研发、主体培育、场景牵引、要素配置与生态协同,提升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和应用创新等核心能力;外部支撑则通过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策保障与国际合作,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这种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生产要素重构(如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产业结构升级(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直接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技术含量和劳动对象范围拓展)。
从“新技术”维度看,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攻关,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生产工具智能化升级,同时倒逼劳动者知识结构向复合型、数字化转型。
在“新产业”层面,未来产业催生的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和元宇宙等新业态,重塑了产业价值链,拓展了劳动对象边界,将虚拟场景、清洁能源等纳入生产范畴,加速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流通与融合。
围绕“新组织”形态,未来产业依托开放式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组织模式,打破传统企业边界,通过产学研深度协同与跨界资源整合,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跃升,构建起具有高度协同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内生革新与外部赋能
报告建议,未来产业的内部革新,应围绕夯实发展根基,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布局,统筹国家大科学计划引领科研方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卡脖子”技术,鼓励校企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加速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
二是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实施动态精准招商,创新引资模式;遴选培育独角兽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高潜力企业培育库,优化创业生态,扶持初创企业成长。
三是深化应用场景牵引机制。以城市转型为契机释放场景资源,打造跨领域融合应用标杆;建立常态化场景征集发布体系,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
四是优化数据要素配置效能。建设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打造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加大公共数据供给,引导企业开放数据;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完善数据流通环境,赋能科技创新。
五是构建产业生态协同网络。培育多层次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开展产业链补短板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组建创新联盟;推动产业与城市群融合,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在内部革新的同时,外部支撑体系也需完善保障机制。报告建议,创新人才发展生态,构建耐心资本体系,强化产业政策供给,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完善创新平台建设。
报告总结道,未来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是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要素支撑”的协同体系,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不仅能够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更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何 珺)
- 03-26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03-04全国人大代表胡成中:促..
- 10-29工信部征集先进计算赋能..
- 07-29田庆军:以新能源为抓手..
- 06-11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新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