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美301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误读
近期,美国发表了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并公布了建议加征关税的中国进口产品清单,引发中美贸易局势进入紧张阶段。对此,中国多位制造业领域专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致表示,301调查报告不实,对“中国制造2025”存在误读和歪曲。
301调查报告认定中国使用合资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限制,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活动施加了实质性的限制和干预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该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制造2025”完全是由中国政府主导,通过对国外企业实施以强制性技术转让为条件的市场准入,从而获得甚至窃取核心技术,对外国企业给予不公平对待,这种看法是美国式逻辑的解读,是对事实的扭曲。
“通过自主开发还是商业合作获得技术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中国政府没有限制性规定。”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说,“强制技术转让”纯属无稽之谈。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张雅林表示,中国绝大多数一般制造业已实现全面开放。中国政府已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部门、各地方出台排除、限制竞争政策进行制度性约束。
张雅林指出,在中外企业合资合作中,外资企业的综合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巨大的市场为其带来丰厚的收益,外资企业还由此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拟征税清单所列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基本重合。专家称,这份调查报告或明或暗指向“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2025”的定位、指导原则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曲解。
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工业大国,也在积极推进制造业升级。“中国为顺应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却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依据,令人匪夷所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301调查报告是美国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制造”从大向强的转变寻求的借口而已。
赵昌文也指出,301调查报告名义上是保护美国企业在涉及技术转让、市场准入、投资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保护措施,实质是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施战略遏制和打压。因为“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基本上属于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美方担心,未来中国在这些领域将与美国形成直接竞争,并威胁美国的领先优势。
“从301报告调查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看,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和倾向性。”赵昌文说,调查基本是以对部分美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和主观评估,以及搜集中国政府和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规划和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作为现实依据。比如,在引用的学术文章和公开报告中,有些是基于一定假设的基础研究成果,不能作为客观有力的调查证据;报告中提到的政策,有些早已作出调整,不能再作为评价依据。
而且,301调查报告提出的很多问题并不属于违反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或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赵昌文举例道,报告将规划与产业政策混淆,把“中国制造202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引导性、倡导性的战略规划解读为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没有准确区分两者定位和执行效力的差别。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坚持市场主导,无论是指标要求还是学界专家编制的目标,都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也没有与政府的相关政策、资金投入等挂钩。
“如果这样一个规划也被当成贸易争端的依据,那么这种争端的实质就是想剥夺中国的发展权,一种赤裸裸的‘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单边霸权主义。”黄群慧说。
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自于创新投入的增加和综合竞争优势,而不是由技术转让带来的。美方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赵昌文说,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国家领导人曾在多个场合重申“中国制造2025”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欢迎国外企业参与中国制造业建设发展。目前,在“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工程建设中,就有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夏小禾)
- 01-11品质助力中国制造2025,..
- 12-04国务院力推“中国制造20..
- 05-27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
- 05-27国务院:择优创建一批“..
- 03-20对“中国制造2025”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