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充电桩产业结束跑马圈地 开启智能时代

日期:2018/07/05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我国充电设施产业已经结束了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应从三方面着手,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强化信息安全保护。

在6月28日召开的“2018(第三届)中国充电桩创新峰会”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显珠表示,我国充电设施产业已经结束了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应从三方面着手,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强化信息安全保护。

近年来,我国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场所覆盖率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居全球首位。仅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就接近80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2.7%。与此同时,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5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21.4万个。

“我国充电设施产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政策陆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宋显珠在会上如此总结我国充电设施产业取得的成绩。

虽然成绩喜人,但和未来3年的规划相比,50万充电桩还只是起步。根据2015年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480万个充电桩,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其中,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这意味着,在私人充电桩领域,未来还有10倍以上巨大的发展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整体规模仍明显滞后。一方面表现为,充电桩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不匹配;另一方面表现为,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充电桩的使用率偏低,缺少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发展模式。此外,还存在智能共享欠缺,互联互通不足,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不足15%,推进难度依然较大,而且,有车无桩、有桩无车等现象并存。”宋显珠坦承,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亟待完善。

针对上述现状,他提出,未来应积极推进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构建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依托智能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大规模部署管理,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而跨越盈利拐点。同时,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必须结合更多的应用,在通讯、共享等实际操作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充电服务。

其次,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我国充电桩产业已经从初期的跑马圈地逐步转变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追求“互联网+”相关商业模式创新。接下来,要更加关注超级充电站、无线充电、互联共享等新技术和新应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实现互补共存与平行发展。同时,下大力气重构充电产业未来的商业模式,比如融资租赁、众筹建桩等,以点带面,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最后,强化信息安全保护。目前,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充电桩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加强研发和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充电服务;另一方面,要利用智能技术,提升桩站管理水平,通过互联网技术完善用户反馈和互动机制。保护充电用户的个人信息,防止通过充电App软件泄露个人隐私。(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