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全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区域合作相对不足

日期:2019/07/23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改革开放40 年来,随着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格局日渐清晰。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明显增多,特别是区域间发展分化、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逐渐凸显。

改革开放40 年来,随着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格局日渐清晰。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明显增多,特别是区域间发展分化、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逐渐凸显。

近日,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从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4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共享协调度最优,区域合作相对不足;四大板块之间制造业发展整体协调、局部分化。

赛迪智库专家认为,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制造业在各区域的发展差距保持在合理可控的前提下,制造业质量效益更高、要素配置更优、区域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均衡,全国形成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首先,制造业区域协调不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而是各地基于要素禀赋形成具有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在制造业规模效益、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即质量效益更高。

其次,制造业区域协调不是高投入、粗放式、封闭型发展,而是充分释放、高效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潜力,能够跨区域实现充分的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即要素配置更优

再者,制造业区域协调不是同质竞争、对立发展,而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即区域良性互动

此外,基础设施均衡指的是,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以高速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均衡,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总体较高。

赛迪智库构建的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遵循系统性、可度量、弱相关原则,包括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4类15项具体指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据介绍,当指数高于0.8时,表示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较高层次;介于0.5~0.8之间时,表示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层次;低于0.5时,表示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地区间制造业发展处于分化状态。

评价结果显示,整体看,全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近年来稳步提升。例如,2011、2014、2017这3年,制造业区域综合协调指数分别为0.56、0.58、0.59,整体处于中等协调区间,且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这表明,自“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区制造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分要素看,基础设施共享方面协调度最优,区域合作方面相对不足。2011—2017年,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基础设施共享3项子系统协调指数分别从0.59、0.58和0.70平稳攀升至0.61、0.62和0.72;区域合作协调指数则由0.35下降至0.34,而后攀升至0.36,呈波动上涨态势。

专家分析,横向比较来看,基础设施共享协调指数最为突出,表明国家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普及方面卓有成效;相比之下,区域合作协调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我国在地区间技术流通、互助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亟待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评价报告还显示,从板块间两两比较来看,东部和中部之间制造业协调水平显著上升,东部和西部之间制造业协调水平基本稳定,东部和东北之间制造业发展差距则呈拉大态势。

从各版块具体情况看,中部地区协调程度最高,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首先,东部地区制造业在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要素保障方面处于中等协调水平,区域合作方面分化严重。

其次,中部地区制造业协调指数相比于其它3个板块最高,说明中部省份之间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差距最小,其中基础设施均衡程度最好,达到协调发展水平,其余3项均处于中等协调程度,区域合作有待加强。

第三,西部地区制造业协调指数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总体协调水平仍然位列四大板块末位,反映出西部省区间制造业发展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差距仍然较大。

第四,东北地区制造业协调指数近年来上升幅度最大,表明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差距快速缩小。从各分项指数来看,基础设施共享达到协调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要素保障处于中等协调水平,但要素保障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合作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但提升较快。

报告特别提到,“一带一路”国内省市制造业协调发展指数呈稳步增长态势。这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沿线省市制造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其中,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和基础设施处于中等协调水平,区域合作水平显著偏低。

京津冀制造业协调发展指数提升幅度较大。这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京津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断提升,三地制造业协同态势更加明显。分要素来看,区域合作是最大短板。

此外,“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协调发展各分项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和区域合作,与其他地区一样区域合作仍是薄弱环节。“长三角”制造业协调发展各分项指数中,产业基础方面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基础设施、要素保障和区域合作,要素保障有所波动且刚过0.5 中等水平线,区域合作水平总体较低但快速提升。(夏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