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 融合创新亮点纷呈

日期:2024/10/22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实力日益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实力日益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


服务业跃居第一大产业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1952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5亿元,1978年增长到905亿元,1953—1978年年均实际增长5.4%。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较低,1978年只有24.6%,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3.1个和23.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服务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244856亿元,1979—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0.8%,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是1953—1978年服务业年均增速的2倍。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1985年超过第一产业,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5.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茁壮成长。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688238亿元,2013—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6.9%,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4.6%,连续9年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仅为28.4%,低于第二产业33.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2年,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到45.0%,比1978年提升了16.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14年达到49.9%,超过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成为对GDP贡献率最大的产业;2023年达到60.2%,比2012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服务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更加均衡。

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0%,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17.9%和8.4%。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两者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4.6%和10.7%,分别比1952年提高了8.6个和3.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8.0%和6.4%,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1个和2.0个百分点。

在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服务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完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服务业发展差距亦随之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虽然存在差异,但协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0%,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大量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4.8%和75.2%;全国有2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45%—60%之间,比2012年增加了14个地区。

此外,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9大领域、100多个分部门的外资准入限制陆续放开,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逐年递增。2012年以前,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不到50.0%,2020年以后稳定在70.0%左右,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随着服务业领域加速改革,服务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茁壮成长。

2001—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784亿美元增长到9331亿美元(合人民币65754亿元),贸易规模在世界各经济体中的排名从第12位跃升至世界前列。随着服务业竞争力增强,服务出口额快速增长。2017—2023年,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8.9%(以美元计价),比进出口总额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高达19.1%和37.8%。


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主要方向。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万亿元,2020—2023年年均增长12.1%;其中,2023年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万亿、3.9万亿和3.7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8%、11.4%和6.4%。生产性服务有效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能,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生产。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2019—2023年年均增长29.7%,互联网平台企业以自身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普及。2023年末,我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340个,覆盖了全部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2023年,我国已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0%;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达3.2万亿元以上。

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9—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9%、12.3%和1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力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竞争力。2019—2023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5%,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4%、9.4%。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使线上线下加速融合,跨境电商、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2016—202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10.0%;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5.4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2023年,线上办公、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5.37亿人、5.28亿人、5.09亿人和4.14亿人,比2020年底分别增长55.4%、44.5%、48.6%和92.7%。

回首过去,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辛勤耕耘,服务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展望未来,随着服务业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服务业开放向纵深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提升,更加优质高效、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开放包容的服务业将继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何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