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四清单 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招
近日,工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绘制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分场景梳理工业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和人才技能等要素需求,形成4类要素清单(以下简称“一图四清单”),帮助企业明确转型目标和切入点,分析场景的效益价值。
从“不愿转”到“不会转”
“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由概念普及向规模化推广演进,企业‘不愿转’问题初步解决,但大部分企业仍面临转型需求不明确、转型路径不清晰、转型解决方案不成熟等问题,‘不会转’成为关键堵点卡点。”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负责人说,编制《指南》有4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提升企业系统谋划能力。针对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化战略规划能力的问题,引导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易及难分步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是加强企业对标研判能力。针对转型场景复杂多样,企业难以形成转型全局洞察能力的问题,聚焦需求侧共性问题找准转型切入点,分行业构建体系化的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培育功能完备的通用工具产品,以场景转型之“和”形成企业整体转型之“解”。
三是明确企业差异化转型路径。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结合企业数字化基础、企业规模、主营业务等实际情况,明确企业转型重点和策略。
四是健全企业转型保障体系。针对企业转型存在的标准不一、复合型人才缺乏和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善政策引导、标准规范、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支持保障,引导数字化要素向制造业企业集聚,形成转型推进合力。
《指南》参考借鉴了管理学经典循环管理理论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总结梳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求,从制定转型规划、组织落地实施、开展成效评估、推进迭代优化等4个方面提出了转型路径,旨在充分激发制造业企业自身转型动能,系统性、渐进式推进数字化转型。
围绕“场景”化繁为简
《指南》提出了系统化、图谱化、标准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把“场景”这一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单元,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和供需双方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纽带,将复杂的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问题,转化为一个个更具操作性的场景转型问题。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负责人介绍,《指南》立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米宽、百米深”的典型特点,把复杂的产业链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解为若干个标准化的“一米”,也就是若干个边界清晰的场景,实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
具体来说,《指南》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跨环节协同等业务流程提出了6个方面的举措。
在强化研发设计云端协同方面,引导企业开展云端研发设计,按需订阅产品设计、仿真模拟等软件服务,提升产品仿真效率,降低软件运维成本。鼓励企业探索智能研发新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研发设计软件,发展创成式设计、实时仿真等创新应用,加速新产品研发。
在推动生产过程智能转型方面,引导企业开展生产全过程的透明化管理,鼓励部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订单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轻量化工业App。引导流程工业企业部署先进控制系统(APC)、实时优化控制系统(RTO),推广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决策管控应用,引导离散工业企业实施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设计、排程、加工和检测等数据。
在加速运维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引导企业在客户管理、售后服务等领域率先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鼓励企业开展存量设备管理优化,实时采集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在设备运维场景落地,开发即时监测、运行优化、自动告警和预测性维护等应用。
在促进经营管理流程优化方面,引导集团型企业建设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开展端到端的流程重构和组织优化,实现基于平台的跨层级、跨企业协同管理。引导企业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构和集成商业智能(BI),通过办公自动化(OA)、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基于模型的智能决策。
在提升供应链弹性和韧性方面,引导企业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多级供应商采购管理系统,基于模型优化供应资源结构,保障供应持续稳定。利用大数据建模构建供应链风险预测分析和评估诊断模型,基于模型对供应链风险精准识别和应急防控。
在探索跨场景集成优化方面,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绘制重点产业链、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推动产业链环节的模块化表达,引导企业开展跨场景数据、模型流转应用探索,带动上下游工具打通、数据互连、模型互认,实现跨场景环节的协同优化。
差异化精准施策
《指南》根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基础、企业规模等差异化特点,将企业大致划分为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3类。
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基础较好,企业内部具有相对成熟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下一阶段转型重点在于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可以构建面向行业、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贯通工具链、数据链和模型链的数字底座,营造开放共享的产业转型生态体系,提升制造资源配置效率。
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在于整合现有数字化基础能力,以系统性思维制定整体转型规划,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采集、知识沉淀、业务打通、生态搭建等能力,推进企业内部全流程、全场景及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决策和运营深度优化。
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整体转型能力,应坚持因“企”制宜、重点突破,评估转型潜在价值和可行性,明确转型优先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向产品数字孪生、设计制造一体化等更为复杂的场景开展改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规上工业中小企业以核心场景为突破口,实施深度改造升级。小微企业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升企业经营水平。
此外,《指南》还提出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强化部地协同,引导地方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编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标准供给;完善服务支撑,培育标准化、低成本、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建设服务商资源池;树立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制定发布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参考指引;鼓励建设高质量工业数据语料库,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产品主数据标准建设;健全工业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建设人才队伍,开展全面数字素养技能提升行动。(何 珺)
- 12-3011月工业生产平稳向好 ..
- 12-30五部门发文助力制造业引..
- 12-2411月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
- 12-1011月制造业PMI扩张步伐..
- 12-05装备制造业巨头齐聚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