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振消费?中办国办给出行动方案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终表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部署了八方面30项重点任务,包括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和消费品质提升行动等。
内需不足是当前突出矛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而消费不振的问题尤为突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蕴在解读《方案》时这样说道。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目前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以商品消费为主的支出结构正在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服务消费为主的结构转变,决定了我国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由于消费支付能力受限,公共服务保障不足和供给不优制约消费意愿提高,潜在消费需求难以有效释放,导致消费的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未能充分释放。”王蕴说,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出台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从短期稳增长来看,《方案》通过实施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来提高居民消费支付能力,通过加力实施以旧换新、清理消费限制措施等直接释放消费需求。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效果,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和家装等消费超过1.3万亿元。今年,政策进一步扩围至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购新补贴”,将带动更多消费品换新升级消费,确保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从长期调结构来看,《方案》突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既包括鼓励优化服务供给,也包括以稳步扩大服务业开放丰富供给;既包括强化品牌意识、延伸消费链条和开拓市场空间,也包括引导智能化、绿色化消费导向。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消费从实物型向服务型升级,统筹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统筹投资和消费,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方案》强调将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通过增收减负、优化供给、改善环境和完善政策等,着力解决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堵点,使人民群众能够从丰富多彩、优质便利的消费活动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构建系统完备的政策框架
王蕴指出,作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战略决策的重要文件,《方案》顺应我国消费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着眼于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大循环,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面提振消费政策框架。
一是聚焦消费能力提升,协同推进增收、减负和保障。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提振消费的根本,既需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也需要针对性减轻居民各类支出负担和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方案》从多角度谋划系列措施,包括完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养老金标准、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以及强化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和重点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等,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二是聚焦优质供给扩容,协同推进放宽准入、扩大开放、优化监管和减少限制。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是创造有效需求、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的重要条件。适应服务消费快速发展和商品消费需求提质升级的趋势,《方案》强调扩大电信、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优化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跨界融合创新消费等监管措施,清理优化消费限制措施,充分体现出鼓励供给创新、推动供给与消费有效匹配的政策思路。
三是聚焦消费环境优化,协同推进场景创新、权益保障和设施完善。安全、放心和便利的消费环境有助于改善和提升消费体验和满意度,是促进消费活动实现的重要保障。《方案》针对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堵点,从保障休息休假权益、鼓励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强消费维权和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相关政策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有时间、有场景、有保障、有设施”的立体式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消费可持续增长。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方案》提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消费品质提升、消费环境改善提升和限制措施清理优化等七方面行动,并且从五方面完善支持政策,下大力气全面提振消费,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谈到大宗消费更新升级和消费品质提升,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将重点围绕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和消费场景四方面,开展扩消费四大工程,持续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李刚说,下一步将组织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发展汽车后市场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育汽车消费新增长点;积极推动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企业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持续激活消费潜力。
在服务消费方面,李刚表示,服务消费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家政服务消费、旅游消费、数字消费和体育消费等领域支持政策,牵头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同时制修订一批餐饮住宿、养老家政和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升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
“总的来看,本次行动的主要举措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这样总结道。
首先,举措更有力度。消费不振不仅是消费市场重点品类增长有具体困难,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消费能力提升有掣肘。收入增长好不好,腰包鼓不鼓,是影响消费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最前面、最突出的位置,就是要着力破解这一难题。
截至2024年底,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占比合计达到64.8%,因而瞄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采取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专项技能培训行动、丰富适合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债券相关产品品种等举措,推动这两类收入更好增长。
其次,举措更有准度。所谓精准,就是要戳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商品消费增长的关键是“好不好”,各类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的商品如何更快进入千家万户是主要问题。而服务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破解“足不足”,特别是一老一小相关的服务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服务消费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破解制约需求释放的供给端问题尤为重要。
“还要看到,人工智能领域各种突破性成果已经开始影响生产生活,在未来已来的情况下,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对消费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都切中未来消费市场发展的脉搏。”邹蕴涵说,《方案》对上述问题都给予了明确政策,能更好推动各类消费打破发展桎梏,更好满足群众需要。
再者,举措更有温度。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就是要避免片面的就消费谈消费,要看到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些困难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方案》专门提出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从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重点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解决这些困难,有助于减少群众顾虑,提升生活质量,这样才更有可能、更有心情去消费。
邹蕴涵表示,下一步,如何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尽快发挥实效,仍需各方一起努力。2025年,在创新效应、政策效应等有利因素的带动支持下,我国消费有望增速向稳、增量向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能。
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
“总的来看,本次行动的主要举措有力度、有准度、有温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这样总结道。
首先,举措更有力度。消费不振不仅是消费市场重点品类增长有具体困难,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消费能力提升有掣肘。收入增长好不好,腰包鼓不鼓,是影响消费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最前面、最突出的位置,就是要着力破解这一难题。
截至2024年底,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占比合计达到64.8%,因而瞄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采取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专项技能培训行动,丰富适合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债券相关产品品种等举措,推动这两类收入更好增长。
其次,举措更有准度。所谓精准,就是要戳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商品消费增长的关键是“好不好”,各类智能化、绿色化和高质量的商品如何更快进入千家万户是主要问题。而服务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破解“足不足”,特别是“一老一小”相关的服务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服务消费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破解制约需求释放的供给端问题尤为重要。
“还要看到,人工智能领域各种突破性成果已经开始影响生产生活,在未来已来的情况下,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对消费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都切中未来消费市场发展的脉搏。”邹蕴涵说,《方案》对上述问题都给予了明确政策,能更好推动各类消费打破发展桎梏,更好满足群众需要。
再者,举措更有温度。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起来,就是要避免片面的就消费谈消费,要看到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这些困难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方案》专门提出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从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和重点群体基本生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解决这些困难,有助于减少群众顾虑,提升生活质量,这样才更有可能、更有心情去消费。
邹蕴涵表示,下一步,如何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尽快发挥实效,仍需各方一起努力。今年,在创新效应和政策效应等有利因素的带动支持下,我国消费有望增速向稳、增量向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能。(何 珺)
- 10-29宏观经济平稳与高温天气..
- 10-29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建设工..
- 10-22工信部:分级打造中国消..
- 08-07上半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持..
- 08-073000亿元!加力支持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