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储能爆发式增长 新型储能跨越百吉瓦时大关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电力储能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近日,在苏州举行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 DataLink 2024上半年储能数据发布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角,发布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主旨报告,并揭晓了最新的储能数据。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103.3吉瓦,涵盖了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及新型储能等多种技术类型,同比增长率高达47%,较去年底更是增长了20%。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蓄能虽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累计装机占比持续下滑,首次跌破55%的门槛。
尤为亮眼的是,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跨越百吉瓦时大关,达到48.18吉瓦/107.86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分别实现了129%和142%的同比大幅增长。这一成绩标志着中国正加速步入一个高效、智能、多元化的新型储能时代。
据统计,上半年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达到13.67吉瓦/33.41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实现71%的同比增长。项目数量更是激增,超过1000个,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7%,预示着下半年及全年将继续保持这一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全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在30-41吉瓦之间。
从规模等级来看,百兆瓦级项目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新亮点,5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相继投运,同比增长30%。同时,规划和建设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量也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以100~500兆瓦的项目数量最多。在新增项目中,持续时间为2~4小时的项目占比最高,达到78%,显示出市场对中长时间储能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
技术分布方面,磷酸铁锂技术继续占据主流地位,但非锂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及飞轮储能等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多个标志性项目相继并网或进入建设阶段,展现了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应用分布上,虽然源网侧应用仍是新型储能的主要领域,合计占比高达92%,但用户侧应用的增长势头不容忽视。用户侧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650%,占比也较去年同期提升了6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峰谷价差的持续扩大和时段优化,使得用户侧储能的经济性更加凸显,市场热度持续升温。上半年新增备案项目中,用户侧项目数量占比接近70%,其中浙江省在总项目数和用户侧项目数上均领先全国。
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趋稳
陈海生表示,上半年新型储能招标市场持续展现强劲活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及EPC领域的招标规模均显著超越去年同期,具体表现为:电池系统招标量同比增长86%,储能系统增长29%,而EPC领域更是实现了124%的大幅增长。这一趋势在月度招标总量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月均招标总量稳定在10G吉瓦时(涵盖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及EPC),且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源网侧招标中,整体规模同样高于去年,其中电网侧招标规模的增长尤为突出,同比上涨了140%,占比提升了12个百分点。此外,集采/框采规模接近30吉瓦时,同比增长20%,且超过60%的采购量聚焦于储能系统,显示出储能系统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招标主体的表现同样亮眼,Top4招标主体的集采/框采规模均超过5吉瓦时,且全部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特别是国家能源集团,其集采/框采规模位居榜首,同比增长高达157%。与此同时,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海博思创、远景能源等企业在入围标段数上表现突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中标方面,同样呈现出积极态势。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及EPC的中标量(以能量规模计算)均实现同比增长,分别为50%、19%和173%。上半年中标总量同比大增90%,各月中标规模均超越去年同期,其中最大月度中标规模增速更是超过200%,彰显了市场的繁荣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储能系统上半年中标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中标均价却趋于稳定,维持在676.06元/千瓦时,同比虽下降了49%,但相较于年初已有所回升,降幅为9%。更令人瞩目的是,上半年还出现了低于500元/千瓦时的报价,创下了历史新低,预示着储能市场的价格战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比之下,EPC领域的中标均价波动较大,中标均价为1369.08元/千瓦时,同比下降27%,与年初相比也下降了14%,降幅超过了储能系统。这反映出EPC市场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方面的复杂性。
产能投资回归理性
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产业在产能规模上展现出复杂的态势。新增储能电池产能规模达到74吉瓦时,这一数字涵盖了拟建、开工及已投产项目,然而,实际投产项目的产能规模仅为9吉瓦时,同比下降了31%,且全部集中于锂电池项目,显示出产能投资正逐步回归理性轨道。在此背景下,包括黑芝麻、珠海冠宇、新宙邦等在内的多家锂电池、材料及电解液项目面临暂缓或终止的局面。
产量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型锂电池市场的表现依然强劲, 1—6月产量超过110吉瓦时,同比增长47%,彰显了我国在全球储能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2%,但仍达到1934亿元,显示出国际市场需求与贸易环境的微妙变化。
资本市场方面,储能行业的景气度相对独立且表现积极。通过54家上市企业成分股发布的CNESA储能指数显示,上半年该指数上涨了8.67%,远超同期创业板指数10.99%的降幅。与2021年初相比,储能指数微涨1.88%,而创业板指数则大幅下跌43.25%,凸显了储能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韧性。此外,规模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企业层面,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步伐显著加快。今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全球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吉瓦时(不含招投标订单),其中海外订单签约规模更是超过50吉瓦时,覆盖美洲、欧洲、澳大利亚、非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多个主要市场。电池类企业纷纷带着“产品”与“产能”出海,部分企业还进一步延展产业链,涉足集成环节。光储类企业则凭借其技术、资源、渠道等优势,在海外布局上展现出更快的节奏。
技术产品方面,储能行业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储能国际峰会期间,超过100款新品发布,标志着储能产品迭代速度显著加快。电芯容量不断突破,从280安到314安,乃至500安、600安的产线已处于建设阶段,即将实现量产。同时,储能系统容量也实现跃升,从3兆瓦时到5兆瓦时,更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瑞浦兰钧等领先企业推出了6兆瓦时的系统。此外,储能系统的核心配套单元如PCS、BMS、EMS、热管理方式、电气设备,以及各种集成技术也在随着系统容量的增大而不断迭代升级,共同推动着储能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有望延续强劲增长
展望未来,陈海生指出,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中国新型储能市场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开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篇章。
在“十四五”规划的尾声阶段,预计新型储能市场将延续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不仅有望超额达成各省既定规划目标,更为“十五五”期间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保守估计,至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168.7吉瓦大关,2024—2028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37.4%。进一步展望至2030年,该规模将稳步提升至221.2吉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4%的水平,意味着平均每年新增储能装机将达到26.6吉瓦。
然而,在更为理想的场景下,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速度将更为迅猛。预计到2028年,累计装机规模将直接跃升至220.9吉瓦,2024—2028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攀升至45.0%。更令人振奋的是,至203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313.9吉瓦的里程碑,实现年均37.1%的复合增长率,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更是高达39.9吉瓦,充分彰显了新型储能市场在未来10年内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时 下)
- 08-20储能技术多点开花 新..
- 08-01海辰数能“合伙人计划”..
- 06-13施耐德电气亮相SNEC展,..
- 05-21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
- 04-22国家能源局:加强新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