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

汽车市场格局重塑 7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首超50%

日期:2024/08/20   来源:机电商报   
  摘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2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87.8万辆,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达5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

伴随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的持续增强和“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我国新能源汽车变革持续深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2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87.8万辆,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达5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指新能源车在整体乘用车销量中的占比。渗透率的提升意味着新能源车在市场终端得到更多消费者支持与认可。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是中国绿色交通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显著标志,达成这一历史性节点,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1年。早在2020年10月,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预计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占比达到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此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2021年突破14%,2022年突破27%,2023年突破33%。

谈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乐观地表示,在2020年,市场预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车销售中的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25%。按照目前趋势预测,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75%。

产业变革的底气是技术创新的突破。业内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迈上新台阶,主要得益于中国制造业不断强大带来的产业链优势的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完善和规模效应则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从电池原材料的研发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再到互联网生态的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着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的加速。

近4年来,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研发投入提高了数倍。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比亚迪全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7%,达到近400亿元,自宣布造车以来累计研发支出超1400亿元。国产自主品牌的多项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驾驶体验。

除了技术迭代,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政策加持。在“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各地正紧锣密鼓推进交通运输设备更新和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车替代。近期,上海、湖北、江苏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占比提出明确要求。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等五部门日前印发《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计划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

按计划,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车、出租汽车新能源化年均更新车辆超过总量的9%,累计更新公交车6200辆、出租汽车1.1万辆;全面淘汰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营运货车,基本淘汰国Ⅳ排放标准柴油营运货车,累计更新或新增货车5万辆。

该方案还提到,上海要及时报废到龄的老旧公交车,大力发展纯电动等新型能源公交车,因地制宜试点燃料电池公交车,新增和更新车辆全面新能源化,年均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550辆左右。此外,上海新增或更新的巡游出租汽车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车型,年均更新出租汽车2800辆左右。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不仅为产业提升提供动力,也为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企业不仅跻身世界前列,还实现了对合资企业的技术反向输出。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跻身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和上汽等纷纷登上全球汽车集团TOP20榜单。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对于国际汽车制造商来说,构建创新的中外合作模式,结合彼此的优势和资源形成合力,将促进双赢。正是基于这一共识,无论是跨国车企还是自主品牌,均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投放。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今年共计全新发布94个乘用车系,其中新能源车系71个、燃油车系23个,新能源占比达到75.5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产品密集亮相的背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增量探索发展到存量博弈,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的优胜劣汰以及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博弈都到了关键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下半年新能源车增长仍具韧性。供给端,下半年将继续有诸多新车型落地上市,高压快充渗透提速,同时高端插混车型持续放量,叠加产品智能化趋势显著,产品力提升和供给丰富有望不断拉动需求增长,带动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增长。需求端,以“旧换新等”政策催化下终端消费需求亦有望逐步释放。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价格将更加亲民。(何   珺)